[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结构可调极限学习机的在线建模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9408.2 | 申请日: | 2010-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7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民;李国虎;董明宇;吴澄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1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基于结构可调极限学习机的在线建模方法,属于自动控制、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领域,具体涉及在极限学习机的在线学习过程中调整其结构和参数以容纳新获得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定义类别球概念,在每次学习过程中,判断新获得的数据是否在类别球外且会导致建模精度下降,若是则添加新隐层节点,否则仅调整类别球的球心和半径,最后更新极限学习机的输出层权值。本发明首先引入类别球概念用以包含之前训练过程已用过的数据,在确定新增隐层节点参数时,通过使该节点在距类别球最近点的输出足够小,以确保该节点在上述已用过的数据上的输出值为0,并给出了输出层权值更新公式。本发明可通过增加隐层节点以提高在线建模精度。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结构 可调 极限 学习机 在线 建模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结构可调极限学习机(ELM)的在线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在计算机上依次按如下步骤实现的:步骤(1):模型选择和参数初始化设置单隐层极限学习机的隐层节点数M,输入层节点个数与训练样本维数n相同,输出节点个数与训练目标的维数m相同;隐层节点的激励函数G(ai,bi,x)采用高斯函数,随机确定每个隐层节点的中心ai和宽度bi,i=1,2,…M;根据最初的N个样本
训练极限学习机,获得初始的隐层输出矩阵H0和输出层连接矩阵β0,其中,β0=(H0TH0)-1H0T0![]()
T 0 = t 11 . . . t 1 m . . . t N 1 . . . t Nm = t 1 T . . . t N T N × m ]]> 初始化矩阵K,使得
计算
保存β0、K0和P0;用一个类别球O包围初始训练样本集X0,使该球恰好将X0中的所有样本点包围在其内部,确定此球的球心C0和半径R0;步骤(2):在线学习过程新增训练数据x1=(xN+1,tN+1)到来时,按照如下步骤训练ELM,使其既能保存X0的知识,又可以容纳x1所包含的新知识步骤(2.1):维持网络结构不变,仅根据x1调整输出层连接矩阵β0,更新后的输出层权值连接矩阵为β1,同时更新矩阵K0和P0为K1和P1,β 1 = β 0 + P 1 H 1 T ( T 1 - H 1 β 0 ) ]]>P 1 = K 1 - 1 = P 0 - P 0 H 1 T ( I + H 1 P 0 H 1 T ) - 1 H 1 P 0 ]]>K 1 = K 0 + H 1 T H 1 ]]> 其中,H1和T1分别为ELM对新样本x1的隐层输出矩阵和训练目标矩阵,即H1=[G(a1,b1,xN+1)…G(aM,bM,xN+1)]1×MT 1 = [ t ( N + 1 ) 1 . . . t ( N + 1 ) m ] = [ t N + 1 T ] 1 × m ]]> 步骤(2.2):计算调整参数后的ELM对新增样本x1的训练误差e,判断新样本x1是否在球O外,若在球O外且e大于设定阈值,放弃上述所有调整,转向步骤(2.3),否则,转向步骤(3);步骤(2.3):增加一个隐层节点,设定其中心a为x1,宽度b由下式确定,即b ≤ - | | x c - a | | ln ϵ ]]> 其中,ε为预设定的阈值,xc为类别球O上距新样本点x1最近点的坐标,可由下式确定xc=xo+λ1(xa-xo)其中,xo为球O的球心坐标,λ1可由下式确定λ 1 = | | x c - x o | | | | x a - x o | | = R | | x a - x o | | ]]> 上式中的xa即为新样本点x1的坐标;重新调整输出层连接矩阵β0为β1,并相应地更新矩阵K0和P0为K1和P1,使得β 1 = P 1 K 0 β 0 + H 1 T T 1 H 11 T T 1 , ]]>K 1 = K 0 + H 1 T H 1 H 1 T H 11 H 11 T H 1 H 11 T H 11 , ]]>P 1 = K 1 - 1 = A 11 A 12 A 21 A 22 ]]>A 11 = P 1 ′ + P 1 ′ ( H 1 T H 11 ) R - 1 ( H 11 T H 1 ) P 1 ′ , ]]>A 12 = - P 1 ′ ( H 1 T H 11 ) R - 1 , ]]>A 21 = A 12 T , ]]> A22=R-1R = H 11 T H 11 - ( H 11 T H 1 ) P 1 ′ ( H 1 T H 11 ) ]]>P 1 ′ = ( K 0 + H 1 T H 1 ) - 1 = P 0 - P 0 H 1 T ( I + H 1 P 0 H 1 T ) - 1 H 1 P 0 , ]]>P 0 = K 0 - 1 ]]> 其中,H01和H11分别为新增隐层节点对原样本集X0和新样本点x1的隐层输出矩阵,即![]()
N1和L分别为x1中的样本点个数和新增隐层节点个数,本方法仅考虑新样本点逐个到达的情况,故N1=L=1;步骤(3):更新类别球O的参数更新类别球O的参数,即更新其球心坐标和半径,使得新球O1恰好将X0和x1中的所有样本点都包围在其中,其更新公式为:R new = | | x a - x b | | 2 ]]>x o _ new = x a + x b 2 ]]> 其中,xa和xb分别为新样本点x1的坐标和球O上距x1最远点的坐标,xb可由下式计算,xb=xo+λ2(xo-xa)其中,xo为球心O的坐标,λ2可由下式计算,λ 2 = | | x b - x o | | | | x o - x a | | = R | | x o - x a | | . ]]>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010119408.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