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脂杜氏藻的诱变选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09743.5 | 申请日: | 200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32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刘广发;陈昱;贾立山;林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N15/01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高脂杜氏藻的诱变选育方法,涉及一种杜氏藻。提供一种采用紫外线诱变,并经乙醚等试剂提取筛选,获得脂类含量高的高脂杜氏藻的诱变选育方法,高脂杜氏藻为巴氏杜氏藻HL。将灭菌后的培养液冷却接种杜氏藻得杜氏藻藻液,光照培养再测定OD630值;将原出发株涂在培养基上,置紫外灯下照射诱变后培养;挑取诱变处理的单藻落培养,离心弃培养液,收集鲜藻烘干,抽提,烘干提取物并称重,选出突变藻株,与原出发株接种培养,离心收集藻细胞,烘制成藻粉,测藻粉总脂含量,确定总脂含量高于原出发株的突变藻株;复筛所得高脂突变株藻粉中的脂类,验证突变藻株为高脂杜氏藻突变株。 | ||
搜索关键词: | 高脂杜氏藻 诱变 选育 方法 | ||
【主权项】:
1.高脂杜氏藻的诱变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高脂杜氏藻为巴氏杜氏藻HL(Dunaliellabardawil var.HL),已于2007年06月13日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登记入册,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7081;包括以下步骤:1)配制培养液;2)将培养液分装封口;3)把封装好的培养液灭菌;4)取出灭菌过的培养液,冷却至室温,接种杜氏藻,得杜氏藻藻液;5)将杜氏藻藻液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6)每1~3天取杜氏藻藻液测定OD630值,绘制其生长曲线;7)将处于指数生长期的杜氏藻原出发株,涂在琼脂人工海水培养基上,置超净工作台中紫外灯下照射进行诱变后,于无光暗处培养;9)按照步骤5培养10~25天;9)挑取诱变处理的20~100个单藻落于装有2~6mL培养液的试管中,按照步骤5培养5~20天;10)将试管中的杜氏藻培养液转入装有15~30mL培养液的50mL锥形瓶,锥形瓶应塞上棉花塞或封好纱布,培养10~20天;11)离心弃培养液,收集杜氏藻鲜藻,烘干,加入2~4mL的无水乙醚进行抽提,烘干乙醚提取物并称重,选出比杜氏藻原出发株脂类含量高,通过显微镜观察藻和测定藻液的OD630 值,能正常生长的突变藻株;12)将步骤11筛选出的突变藻株以及杜氏藻原出发株接种于装有2~3L培养液的敞口瓶或光生物反应器中,按步骤5培养10~20天;14)离心收集藻细胞,烘制成藻粉,冷冻保存;14)按照通行的索氏脂类检测法测定步骤11第二次扩大培养所得藻粉的总脂含量,即复筛,比较步骤11筛选和复筛所得的结果,确定总脂含量高于杜氏藻原出发株的突变藻株;15)以氯仿替换乙醚抽提复筛所得高脂突变株藻粉中的脂类,比较所得氯仿沥青质A的含量,验证所得突变藻株为高脂杜氏藻突变株;16)对高脂杜氏藻突变株进行10聚寡核苷酸引物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统计扩增出的总条带和共有条带数,计算高脂杜氏藻突变株和原出发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710009743.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