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鱇白鱼饵料的人工培育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02113290.9 | 申请日: | 2002-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435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8-1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再云;杨君兴;陈银瑞;张培清;黄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宏珍 |
| 地址: | 650223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鱇白鱼饵料的人工培育方法,属鱼产品养殖技术领域。鱇白鱼饵料的人工培育方法经繁殖藻类、接种轮虫、生长枝角类和桡足类过程完成;其中:繁殖藻类过程为在饵料池的水中放入蒿草,蒿草在20-24℃下浸泡5天后藻类生长繁殖达高峰;接种轮虫过程为在第6天挖取长年养殖鲤鱼池的底泥,加入生石灰搅拌成浆后放入饵料培育池,接种轮虫后辅以豆浆肥水和菌体促进轮虫的生长繁殖,在20-24℃的温度下经6天轮虫生长繁殖达高峰;生长枝角类和桡足类过程为在20-24℃的温度下再经7天枝角类和桡足类生长繁殖达高峰。本发明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使鱇白鱼的驯养顺利实现了食性的转化,避免了死亡。同时为野生虑食性经济鱼类的人工养殖解决饵料来源。 | ||
| 搜索关键词: | 白鱼 饵料 人工 培育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鱇白鱼饵料的人工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经繁殖藻类、接种轮虫、生长枝角类和桡足类过程完成;其中:繁殖藻类过程为在饵料池的水中放入蒿草,蒿草在20-24℃下浸泡5天后藻类生长繁殖达到高峰期;接种轮虫过程为在第6天挖取长年养殖鲤鱼池的底泥,加入生石灰搅拌成浆后放入饵料培育池,辅以豆浆肥水,菌体促进轮虫的生长繁殖,在20-24℃的温度下接种6天后轮虫出现生长繁殖高峰:生长枝角类和桡足类过程为在20-24℃的温度下再经7天枝角类和桡足类生长繁殖达高峰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02113290.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感光性树脂组合物
- 下一篇:一类芳香含氮双膦酸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