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罐内重质油处理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9200523.X | 申请日: | 1999-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350356Y | 公开(公告)日: | 1999-11-24 |
| 发明(设计)人: | 汪建敏;祝金奎;张军;郭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5D88/74 | 分类号: | B65D88/74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文意 |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罐 内重质油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罐中沉积重质油的处理装置。
国内不少油田中,由于含蜡,含沥清质、胶质或杂质等较多,形成重质油沉于油罐底部。在正常操作下,这些混合油流不动,泵抽吸困难,易造成大罐停产。一般采用人工清罐,将成块或半流动的油挖出来,一则造成原油流失严重,二则对人体及环境带来危害。在加拿大,曾采用“整体发热法清理罐底油泥”(“国外油气储运”VOL.13,NO.4,1995)。该方法,采用热气浸管式加热器,适用于沉积时间长、风化的老化油泥的处理。但此方法因采用蒸气来加热沉积的老化油,耗能大、设备复杂、投资大。在多数状态下(如未风化的重质油),该方法不宜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由主管、支管、伴热管及强力泵、循环装置所组成的油罐内重质油处理装置。它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投资少的特点,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它包括有:
一主管,其一端头部设有多个支管,其另一端经一阀门连接到泵;再经阀门与附箱体连接;
一附箱体,其底部通过管道与泵连接,经阀门连通至外部;
多个阀门,它与泵及油罐,或与附箱体连接,控制重质油的流通;
三台泵,它设置在管道与油罐之间,以及附箱体与阀门之间,抽吸沉积的老化油,强制循环及外输;
伴热管,它设置在主管或支管的一侧或两侧。
所说的主管,它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每一个主管头部设有多个支管,该支管可以是十字形,也可以是树枝形或伞形,每一支管头部都设置有开口,该开口可以为喇叭形、缩口形、直管形或文丘里形。主管及支管一侧或两侧设有伴热管线或导热板。强制循环系统的作用是用来加强罐内原油的扰动,使罐内原油流动起来,以减弱或消除重质油的沉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提供有多口热管的布局,因此,它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投资少。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罐内多头热管管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吸头开口形状示意图;
现在结合上述各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由多头热管管组2与吸头3构成罐内清油装置,该清油装置通过阀门8、泵5、阀门9,将油罐1底部沉积的高凝、高粘的重质油,抽至附箱体6中加热,经好油稀释后,通过泵7输走。好一些的重质油也可通过阀门8、泵5、阀门9直接注入外输装置。多头热管管组的伴热管线4,使管组内部及其周围的重质油保持在合适的温度,以降低油的粘度,利于泵抽吸。多头热管的开口位置处于罐底加热管网10之上或之下,以充分利用其热能降低油的粘度。采用燃气锅炉加热循环热水,经合理布管,加热效率高,节约能源。阀门11、12、泵13、阀门14及其间的管道构成强制循环系统,抽吸储油罐上部的好油、热油喷到油罐底部。泵13出口管路与多头热管管网2相连接,以增大喷射速度及面积。循环装置加强罐内原油的流动,以减少或消除重质油的沉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罐内多头热管管网平面布置示意图:主管2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每个主管头部都为多个支管均布,根据油质的不同情况,可以是十字形,如图2A所示,也可以是树枝形或伞形,如图2B所示,每个支管头上都有开口。开口形状,如图3所示。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吸头开口形状示意图:开口可以有多种形状,喇叭形,如图3A所示,缩口形,如图3B所示,直管形,如图3C所示,文丘里形,如图3D所示,各管有通畅或加速的流体力学构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005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学几何知识直线形学习演示模型
- 下一篇:智能防盗电子报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