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制共振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9106374.0 | 申请日: | 1999-05-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03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07 |
| 发明(设计)人: | 森荣夫;水野敏之;吉住温子;河合俊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F04B39/00 | 分类号: | F04B39/00;F04B27/08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备麟,杨松龄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 共振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防止或抑制从一输出压力区送入一管路的压力流体的脉动所导致的管路共振的方法,输出压力区被间歇地供应压力流体。
汽车空调系统通常都包括一个压缩机。该压缩机间歇地将被压缩的致冷气体(压力流体)排入一与该压缩机相连的流体通道或管路。因此,管路内高致冷剂气体的流动(或气体压力波动)引发脉动。这些脉动导致共振,而共振会产生噪音,这都是公知的。相应的,现已提出多种建议来防止这种脉动导致的共振。
通过修改从压缩机延伸的流体管路的结构以使该管路的共振频率与脉动频率错开就可以防止共振。例如,可以改变与压缩机相连的管路的刚度。也可以改变将管路与压缩机相连的联接器的长度、重量、或弯曲度。但是,这样做以后,每次改变管路都要考虑脉动导致的共振。这样就会增加管路的制造成本降低生产率。
采用一个多缸轴向活塞型压缩机,此压缩机中置于各气缸孔内的一些或全部活塞长度各不相同,这样做以后共振也可以被避免。此时,长度不同的活塞还具有不同的顶隙,此顶隙是活塞在对应气缸孔内移动到其上死点位置时限定的间隙。这种办法同样改变了流体通道的共振频率使其与脉动频率不同,从而避免了脉动导致的共振。
但是,对于不同的车型,管路的共振频率也互不相同。换句话说,每种车型的管路都具有其特有的共振频率。因此,必须按照各种车型修改压缩机以便其脉动频率与管路的共振频率不同。也就是说,即使在不同车型中安装同种型号的压缩机,也必须按照车型的不同对活塞的顶隙进行调整。这就会增加制造成本降低生产率。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成本且有效的方法和装置来防止或抑制压力流体的脉动所导致的管路上的共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小输送压力流体之管路在压力流体从一间歇加压区沿一包括该管的流体通道流动时发生的管路共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流体通道中设置一个可移动阀体,其中阀体可以被压力流体流移动;以一预定的限制力限制该阀体的移动;及确定该限制力使管内流动的压力流体的压力变化频率改变以使其与管的固有频率显著不同或者使管内流动的压力流体的压力变化幅度减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各用于减小输送压力流体之管路在压力流体被从一间歇压力区域沿一包括该管的流体通道输送流动时的管路共振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置于流体通道中的可移动阀体。该阀体可以被压力流体流移动。一限制装置将一预定的力施加在阀体上。该预定的力被如此确定以使管内流动的压力流体的压力变化频率被改变从而使其与管的固有频率显著不同或者使管内流动的压力流体的压力变化幅度减小。
通过如下结合附图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及优点将变得更清楚,附图以举例方式示出本发明原理。
在后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具体陈述了本发明被确信具有新颖性的特征。通过结合如下附图对本发明当前最佳实施例的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及本发明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斜盘型压缩机的横剖图;
图2是图1所示压缩机的共振抑制调节器的放大横剖图;
图3是位于一最低位置的图2所示调节器的放大横剖图;
图4是位于一最上位置的图2所示调节器的放大横剖图;
图5A示出了浮阀轴向位置的变化,该图从图2所示共振抑制调节器之第一实施例的试验中获得;
图5B示出了调节器下游侧的压力与调节器上游侧压力之间的压力差的变化,该图从图2所示的共振抑制调节器的第一实施例的试验中获得;
图5C示出了消声器的压力变化,该图从图2所示的共振抑制调节器之第一实施例的试验中获得;
图5D示出了输出管的压力变化,该图从图2所示的共振抑制调节器的第一实施例的试验中获得;
图6A示出了浮阀轴向位置的变化,该图从图2所示共振抑制调节器的第二实施例的试验中获得;
图6B示出了调节器下游侧的压力与调节器上游侧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的变化,该图从图2所示共振抑制调节器的第二实施例的试验中获得;
图6C示出了消声器的压力变化,该图从图2所示共振抑制调节器之第二实施例的试验中获得;
图6D示出了输出管的压力变化,该图从图2所示共振抑制调节器的第二实施例的试验中获得;
图7是采用图2所示调节器的浮阀的平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采用的共振抑制调节器的横剖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采用的共振抑制调节器的横剖图;
图1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采用的共振抑制调节器的横剖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063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学治疗组合物
- 下一篇:最大似然解码相干检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