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提拉式接地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8227604.4 | 申请日: | 1998-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355436Y | 公开(公告)日: | 1999-12-22 |
| 发明(设计)人: | 卢书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供电局 |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 地址: | 21406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提拉式 接地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附件,具体地说是一种停电时检修电力设备所用的安全保护装置。
现在所使用的接地装置大多是利用绝缘棒进行操作的接地装置。其中的绝缘棒一方面被用来使操作人员与电流载体隔绝,另一方面被用来作为动力的传递,接地操作人员通过旋转绝缘棒,使在绝缘棒头部的同轴螺栓跟着一起旋转,从而带动压板作纵向运动,压紧或放松导线,随着电力设备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这种绝缘棒式接地装置的绝缘棒的长度因安全距离的增大而加长,给接地操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甚至生命危险。一般220KV的接地装置其绝缘棒就有3米多长,而500KV的接地装置的绝缘棒竟超过5米,而且受潮的绝缘棒不仅不绝缘,反成了导体,潮湿,过长的绝缘棒在杆塔上很容易碰触到带电体,使操作人员被电击而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绝缘棒式接地装置的导线端在夹紧、放松导线时是利用螺栓的旋转来实现的,所以,当夹头夹紧导线后,很容易因为螺栓的松动而松开导线,使接地不可靠,这时,一旦设备突然来电,接地装置将起不到作用,线路检修人员也将失去接地保护而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安全性好,使用方便的提拉式接地装置。
其主要技术方案包括接地架及拉杆,在接地架的下端有夹线钩,在接地架的上部有带纵向孔的导向板与挡板,孔内放置中空的拉杆,拉杆的下端指向夹线钩,拉杆的下部套弹簧,在拉杆上对应于导向板的部位有卡口,在卡口处的拉杆内用销钉铰接卡件,该卡件的上部有可以伸出卡口的卡销,下部为能使卡销弹出卡口的弹性片,在导向板与挡板间的拉杆外有套管,在套管与拉杆的接触面上设置橡胶圈;在套管上面的拉杆外套有调节圈,拉杆的下端联接压板,弹簧套在压板与导向板之间的拉杆上,在压板上有一个与夹线钩相配合的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利用绝缘绳索替代原来的绝缘棒,通过拉紧、放松绝缘绳索来控制导线端压板的压紧和松开,操作比较方便。其次,本实用新型夹住导线部分的结构与原来的绝缘棒式结构相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靠,原来的绝缘棒式结构利用螺栓旋转来夹紧导线时有松动的可能,而本实用新型利用压缩弹簧来压紧导线,通常情况下,如非人为拆除决不会有松动,所以其接地的可靠性优于绝缘棒式接地。第三,本实用新型不用螺栓螺母结构,因而体积较小重量减轻,操作程序简化。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靠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装置夹紧导线时的状态。
图3为对应于图1状态时卡销与导向板的状态图。
图4为对应于图2状态时卡销与导向板的状态图。
如图所示:接地架1的上部为有通孔的导向板6与挡板2,下部为弧形的夹线钩10,导向板、挡板与夹线钩处于同一立面内,拉杆4的下部位于挡板2及导向板6的孔内,在拉杆的下端固接压板9,该压板9的外侧有一个可以嵌入夹线钩外端的卡槽8,拉杆的内部为空腔12,在拉杆4对应于导向板6的位置有卡口13,在卡口部位的空腔12内利用销钉14铰接卡件19,在卡件19上有可以伸出卡口的卡销15,在卡件的下部有能使卡销弹出卡口的弹性片16,在挡板与导向板间的拉杆上套有套管3及调节圈18,在套管3与拉杆的接触表面上有凹槽,槽内放置橡胶圈17,以便套管能与拉杆同步移动,调节圈18用于调节拉杆的提拉距离。
使用时,先提系在拉杆顶端的绝缘绳索,使拉杆随套管、卡销一同上升,至卡销弹出导向板的上面平,此时,拉杆下端的压板离开夹线钩,如图1所示。需要夹住导线11时,将夹线钩钩住导线,继续上提绝缘绳索,此时由于调节圈碰至挡板下端面而使套管不能再随拉杆上升,在拉杆上升过程中,卡销被压入套管内,回缩至拉杆的空腔内,然后放松绝缘绳索,在弹簧的作用下,套管随拉杆下移,由于卡销被压在拉杆空腔内,使卡销得以顺利通过导向板的孔而下移,至拉杆下端的压板紧紧地压住导线止,使接地架与导线导通,在接地架上另有导线与架线的铁塔导通,从而实现接地之目的。拆除接地架时,只需轻轻提拉绝缘绳索,使卡销卡在导向板的上平面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供电局,未经无锡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276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