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水射流风机无效
| 申请号: | 98210310.7 | 申请日: | 1998-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3618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2-02 |
| 发明(设计)人: | 郑光相;张铁岗;杨奉农;李军;熊德国;李德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平顶山市金吉科技贸易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3D5/00 | 分类号: | F03D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水射流 风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机,特别是一种高压水射流风机。
水射流风机以其本身无机械运动部件,没有产生火花的隐患,特别适合各种含有瓦斯或其它易燃易爆气体的作业环境工作,目前有一种专用于煤矿井下除尘的水射流风机,它主要由泵、风筒、喷头和供水管路组成,喷头设置在风筒一端,由泵给喷头供水,喷头将水以直线方式喷出并形成雾粒,运动雾粒与空气的动量交换带动气流前进形成风流,在风筒进风口处产生负压,把含有粉尘的空气吸入风机,粉尘粘附在雾粒上,从而达到除尘的目的,但这种水射流风机由于设计的原因,风量较小、耗水量大,从而使在使用该装置时,还必须考虑排水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即可引射通风,又可除尘,并且耗水量小、安装、移动方便的高压水射流风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高压水射流风机主要包括吸风口、引风器、风筒、泵站和供水管路,吸风口、引风器和风筒依次连接在一起,引风器内有一喷射组件,喷射组件的一侧开有进水口,喷射组件的内部有一腔室,该腔室的后部与进水口相通,该腔室内从内到外依次装配有螺旋体、密封圈和喷头,最后通过喷头盖将它们压紧,螺旋体内设有螺旋导流槽,喷射组件的进水口通过高压胶管连在泵站的出水口上,泵站的进水口接水源,泵站将水压升高到10MPa左右供给喷射组件,水在经过喷射组件内的螺旋体后快速旋转并从喷头喷出形成旋转雾化射流,高速雾粒与空气的动量交换和高压旋转水射流的卷吸作用,带动气流前进形成风流,在吸风口处形成负压,把含有瓦斯或粉尘的空气吸入风机,从而达到通风和除尘的目的。
采用这种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大大减少了风机的耗水量,使该风机即可用于引射通风,又可除尘,并且改变水压的大小还可方便改变风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喷射组件的结构剖视图。
参照图1、图2。高压水射流风机由吸风口1、引风器2、风筒3、泵站6、高压胶管4、进水管5和水源组成,通过螺栓依次将吸风口、引风器和风筒连接起来,引风器2内有一喷射组件9,喷射组件9的外形为流线形,其一侧开有进水口15,喷射组件的内部有一腔室16,该腔室的后部与进水口15相通,从内到外腔室16内分别装配有螺旋体11,密封圈12和喷头13,最后喷头盖14通过螺纹方式将螺旋体和喷头压紧,螺旋体11的外部还套有一衬套10,螺旋体的内部设有螺旋导流槽,喷射组件的进水口15通过高压胶管4与泵站6的出水口相连,泵站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5与水源相连,在煤矿井下水源可采用井下供水管7,泵站6将水压升高到10MPa左右供给喷射组件9,水在经过喷射组件内的螺旋体11后快速旋转并从喷头喷出形成旋转雾化射流,高速雾粒与空气的动量交换和高压旋转水射流的卷吸作用,在风筒内带动气流前进形成风流,在吸风口1处形成负压。
本风机在风筒直径为320mm、风机长度为4600mm、水压在10MPa时,风量为80m3/min,耗水量为14L/min。
该风机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于通风,一是用于除尘。
用于通风时主要用于处理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采煤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采空区的瓦斯随着杂散风流带入上隅角形成旋涡区,不能及时被主风流带走,经常造成瓦斯积聚超限,直接影响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产,采用高压水射流风机来驱散上隅角积聚的瓦斯可以采用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将风机顺采面布置,将出风口8对准上隅角吹散瓦斯,第二种是将风机顺回风巷布置,吸风口1对准上隅角抽排瓦斯,第三种是将风机顺回风巷布置,出风口8对准上隅角吹散瓦斯。
用于除尘时是将含尘气体吸入风机,经高压雾化射流喷淋、截获后,粉尘随雾粒一起尘降,从而达到降尘的目的,它广泛适用于煤矿井下开拓、掘进、采煤工作面和运输系统产尘点降尘,也适合地面物料粉粹、烟等处的通风降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平顶山市金吉科技贸易公司,未经平顶山市金吉科技贸易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103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