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温度控制阀无效
| 申请号: | 97226784.0 | 申请日: | 1997-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3631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2-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彦廷;吴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彦廷 |
| 主分类号: | F16K31/68 | 分类号: | F16K31/6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经***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温度 控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特别针对温度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油等介质,通过该阀对其进行温度自动控制。
在广泛的工业领域,油作为机械设备的冷却、润滑剂以及液压系统的液压介质得到普遍应用。为了得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和延长油的使用寿命,各种各样控制油温的热交换器得以应用。这些大多以水为冷却剂的热交换器,有些不进行温度和水量控制浪费大量水资源,有些靠间接温度控制元件,如温度传感器控制的电磁阀进行油温控制,当控制元件出现问题时引起水资源的浪费或温度控制不当。增加了控制元件和环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自动温度控制装置,它能自动有效地控制油液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自动温度控制阀安装在热交换器入水口管道上,位于阀下端用以控制阀芯开口度的动力腔,通过毛细管与放置在被控制油液中的感温管相连,感温管及毛细管装有低沸点物质,当油温发生变化时,感温管内低沸点物质蒸发温度发生变化,蒸发压力变化,动力腔压力推动压力杆及阀芯移动改变开口度,改变通过阀口的冷却水量控制油液温度。动力腔位于阀体下端,是一个密闭腔,腔内装有波纹管,当腔内低沸点物质蒸发压力升高时,压迫波纹管收缩,当腔内低沸点物质蒸发压力下降时,波纹管靠自身弹性自动回弹。
安装于动力腔波纹管外侧的动力杆上装有阀芯,波纹管压缩和伸开使阀芯开口度变化。
位于阀体上端的弹簧及弹簧压力调节装置使阀芯在动力腔内无压力或小压力时压紧在阀口上,冷却水不能通流,动力腔内有压力使阀芯形成开口后又辅助波纹管回弹。
本实用新型除阀本身外,只有感温管被引至被控制油液之中,并由毛细管与阀主体相连,无任何其它类似温度传感器、电磁阀等控制元件,不需经中间间接转换即可直接控制阀芯开口大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低沸点物质对温度变化敏感,反应速度快,由被控制油液的温度信号转换成感温管、毛细管及动力腔内的压力信号,通过对热交换器水流量的控制实现对油液温度的自动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动温度控制阀的工作原理图。
下面结合图1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阀件的细节及工作情况。
该阀有装有低沸点物质的感温管(1),由毛细管(2),将阀体的动力腔(3)与感温管(1)连接起来,动力腔(3)内装有波纹管(4),阀芯动力杆(6)下方连接一可调该杆高度的调节座(5),阀芯(8)安装在动力杆(6)上,位于阀体(7)内,安装在上盖(12)里的弹簧(10)通过弹簧压盖(9)压在动力杆(6)上,并可通过转动调节螺栓(11)使调节压板(13)上下移动调节弹簧(10)压力的大小。
阀体(7)的出入水口与热交换器(16)冷却水入水管(14)连接,感温管(1)安装在被控介质之中,当被控介质温度降低时,阀动力杆(6)及阀芯(8)受弹簧(10)的弹簧压力下压,阀芯压紧在阀口上,冷却水被截止。当被控介质温度升高时,感温管(1)内的低沸点物质蒸发温度升高,蒸发压力变大,通过毛细管(2)在动力腔(3)内形成压力,压迫波纹管变形推动动力杆(6)向上移动,使阀芯(8)离开阀口,形成开口,则冷却水经过阀体(7)进入油液热交换器,使油液温度下降,由于油温度下降,感温管(1)内低沸点物质蒸发压力下降,则动力杆(6)及阀芯(8)在波纹管(4)及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缩小阀芯(8)与阀口间的开口度,冷却水量下降。该自动温度控制阀将被控介质的温度信号转换成低沸点物质压力信号使阀芯动作控制冷却水流量大小,反过来控制介质温度,实现了自动控制过程。
自动温度控制阀中动力杆(6)下端的调节座(5)放置在支撑座(19)上,可用来调节阀芯(8)开口度的大小,而弹簧(10)可用来调节被控制油液温度高低。
(15)为被控温度的介质,(17)为油箱,(18)为密封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彦廷,未经王彦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267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