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源音箱快速散热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7209009.6 | 申请日: | 1997-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290159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9-02 |
| 发明(设计)人: | 谢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颖 |
| 主分类号: | H04R1/02 | 分类号: | H04R1/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王雄杰 |
| 地址: | 518032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有源音箱 快速 散热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源音箱散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装在有源音箱箱体内的有源音箱快速散热装置。
有源音箱在工作时,其功率放大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功率越大,发热量越大。为了解决散热的难题,通常将散热器安装在箱体外侧,电子放大部分则装在箱体内,其结构如图1所示,它是在箱体10内装有扬声器20,箱体内下部装有倒相管30,箱体另一侧装有线路板40,散热器50则装在箱体外。其工作原理如下:在输入端输入音频信号,此信号经电子线路板40放大后,由发热元件功率管60输出,直接驱动扬声器20。扬声器发声时,前面能量直接幅射,后面能量通过倒相后从倒相管30幅射,并与前面幅射能量迭加,后面能量通过倒相口时产生急剧的气流。由于在信号处理过程中,功率放大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此热量通过安装在箱体外的散热器放散到机外。散热器安装在箱体外比安装在箱体内散热效果要好得多,但仍有如下缺点:一、散热器安装在箱体外影响整体美观。二、散热器为齿状物,周边较为锐利,存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三、散热器依靠自然对流和幅射,散热效率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倒相管与散热器合而为一并将其置于箱体内,可利用扬声器振动使箱体内外冷热气体进行强制交换,从而提高散热速度和效率的有源音箱快速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按如下方式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音箱箱体10、扬声器20、电子线路板40及发热元件60,其要点是在箱体10内装有倒相散热器70,电子线路板40及发热元件60则分别装在倒相散热器的外部,且发热元件60贴紧于倒相散热器上。
所述倒相散热器是在倒相管71内管壁上沿圆周轴向设有散热齿711,相管外管壁上设有连接板712和安装孔713。
所述电子线路板40和发热元件60分别装在倒相散热器连接板712的顶部和侧面。
所述倒相散热器由金属材料制成,最好由铝铜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当扬声器20馈入正向电流时,扬声器纸盘向外运动(即向右位移),箱体的容积将增加,即等效空气储量增加。所增加的部分由倒相散热器70急速进入,进入的空气为冷空气,冷空气进入时将倒相散热器上的热量带入箱体内。当扬声器馈入负向电流时,扬声器的纸盘向内运动(即向左位移)。这时,箱体内的空气被压缩,箱体内空气体积减少,减少部分通过倒相管散热器急速排出箱体外,同时将倒相散热器上的热量带走。由于箱外是冷空气,流出的热空气立即降温并扩散,当下一个正向信号到来时,冷空气又通过倒相散热器进入箱体,这样往复循环,达到散热的目的。功率越大,风量越大,散热效果越好。
本实用新型将倒相管和散热器合为一体,并装于箱体内,利用扬声纸盒的振动,激励空气形成气流,经倒相散热器将发热元件的热量迅速带入大气空间,使散热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扬声器振动时形成的气流如同轴流风机的强制风冷作用,但却没有轴流风机的噪音,因此大大提高了听音的效果。将倒相散热器安装在箱体内既美观又无齿状物外露,使该装置更富有美感和实用性。
图1是现有有源音箱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是倒相散热器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音箱箱体10、扬声器20、电子线路板40及发热元件60,还设有倒相散热器70。所述扬声器20通过螺钉装在箱体10内前侧上部,扬声器下部则装有倒相散热器70。倒相散热器是在倒相管71内管壁上沿圆周轴向设有散热齿711,倒相管外壁上设有对称的两个连接板712和安装孔713。倒相散热器用螺栓72通过安装孔713固定于箱体侧壁上。它采用铝材整体挤压成形。电子线路板40装在连接板712上部,发热元件为功放管,它紧贴在两个连接板侧面,每只功放管的三只脚均焊接到电子线路板40上,使电子线路板、发热元件及倒相散热器相互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颖,未经谢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090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