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温度系数的热电阻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7197972.3 | 申请日: | 1997-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231055A | 公开(公告)日: | 1999-10-06 |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一三;小谷勉;斎藤和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TDK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C7/02 | 分类号: | H01C7/02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邵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温度 系数 热电阻 装置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其中装有正温度系数热电阻元件的具有正温度系数(以下用PTC表示)的热电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PTC热电阻装置的支承结构。
发明背景
PTC热电阻装置可与电机控制电路一道用在电冰箱中。用于PTC热电阻装置中PTC热电阻元件是一种半导体温度传感器件,在温度升高时其电阻率呈非线形或指数规律明显增加,总的来说具有正的温度系数。通常,这种PTC热电阻元件安装在其附带的壳体中,如盒子或小箱体,附装在电机控制电路中。
PTC热电阻元件是具有利用产生热量抑制电流的功能的器件。但是如果PTC热电阻元件工作不正常,可能会出现因过载电流造成热击穿,引起元件温度迅速升高,温度升高可能会导致元件破碎。
一般来说,即使出现上述的元件破碎的情况,过载电流也不大可能可靠地中断或切断,这样就会增大因过载电流的继续存在而发生壳体燃烧的危险性。因此,人们一直希望一旦发生前面所述的元件破碎,任何可能的过载电流都会被可靠中断或切断,以避免意外的火灾或其他事故,增加可靠性。
图15所示是普通的PTC热电阻装置。图中序号1是PTC热电阻元件,2是PTC热电阻元件1的电极,3是PTC热电阻元件的支承件,5是壳体,6和7是引线部分,8和9是分别与引线部分6和7为一体结构的弹簧,10是弹簧接触片(同电极2接触的接触部分),11是弹簧接触部分的支承段。
图15所示的已有技术的PTC热电阻装置的结构形式为,两个主平面上带有电极2的片状PTC热电阻元件1装在绝缘壳体5中,被由弹性金属片制成的弹簧8和9弹性夹持,同时弹簧8和9与引线部分6和7是固定在一起。弹簧8和9都带有与PTC热电阻元件1主平面上的电极2平行且等宽度的弹簧接触部分的支承段11和弹簧接触片10,弹簧接触片10(接触部分)由弹簧接触部分的支承段11两端延伸出去并向PTC热电阻元件1的主平面电极2方向弯折,与电极2接触,再向弹簧接触部分的支承段11的方向弯折(见日本未审查实用新型公开No.3-99402)。
图16所示的是另一种已有技术的PTC热电阻装置。图中,15是PTC热电阻元件,16是PTC热电阻元件15的电极,17和18是引线。图16所示的已有技术的PTC热电阻装置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对置外侧平面上带有电极16的PTC热电阻元件15被引线17和18弹性夹持。这时,PTC热电阻元件15被引线17和18弹性夹持(利用三点固定PTC热电阻元件15),而引线17和18的接触部分19、20和21对于PTC热电阻元件15的两个表面为非对称分布。(见日本未审查实用新型公开No.3-99402)。
图17是又一种已有技术的PTC热电阻装置,图18为沿图17中18-18线的剖视图。图中25是PTC热电阻元件,26是PTC热电阻元件25的电极,28是壳体,29和30是弹簧,31和32是分别与弹簧29和30为一体结构的引线。
将PTC热电阻元件装入图17和18所示的PTC热电阻装置中的安装/组装方法如图19和20所示,图21为安装步骤的流程图,S1至S6分别表示安装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在图19和20中,序号34为引导薄膜。
下面是对图17和18所示的已有技术中PTC热电阻元件的安装/组装方法的叙述。
先将带有弹簧29和30的引线31和32装入壳体28中,再将PTC热电阻元件25插入弹簧29和30之间,使PTC热电阻元件25弹性夹持固定在弹簧29和30之间。
由于电极26(例如可以是银电极)位于PTC热电阻元件25的两个侧面,在将PTC热电阻元件25直接插入弹簧29和30之间时,在插装过程中电极26会与弹簧29和30接触,这就会造成刮擦和划痕。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采用了如图19至21所示的安装方法将PTC热电阻元件25插装在弹簧29和30之间。
首先,备齐加工好的零件,包括壳体28,带有弹簧29和30的引线31和32和PTC热电阻元件25(图21中的步骤S1);然后开始组装。将引线31和32装进壳体28中(图21中的步骤S2);再将两条引导薄膜34装入壳体28(图21中的步骤S3)。此时两条引导薄膜34插入并位于弹簧29和3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DK株式会社,未经TD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979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