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冬虫夏草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无效
| 申请号: | 97119180.8 | 申请日: | 1997-10-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215754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5-05 |
| 发明(设计)人: | 包天桐;岳德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61K35/70;//;C12R179)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伟,林晓红 |
| 地址: | 1000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冬虫夏草 发酵 产物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冬虫夏草发酵产物的新方法,其所得到的虫草发酵产物能用作食品添加剂及/或治疗药物。本发明还涉及将此虫草发酵产物用于促进健康及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和机能失调的方法。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为一种天然存在的稀有生物,也是久享盛誉的名贵中药。它由真菌和昆虫两者所组成,存在于中国西北和西南部海拔3000-4000m山区的多草的土壤中。露在土壤表面部分为真菌的子实体,长3-6cm,色黑,形如刀刃。埋在土中的虫体部分长2.5-4cm,黄色至深棕色。因其形态随季节发生独特的变化,冬季为虫形夏季呈草状,故在我国称之为“冬虫夏草”(Pereira et at.,1943,New York J Medicine,1:128-32)。在日本称作Tochukaso.在亚洲不同地区还有蛹草(Cordyceps militaris),亚香棒虫草(Cordyceps haw)和香棒虫草(Cordyceps barnesii)等不同种的虫草品种。
冬虫夏草中的真菌为寄生菌,靠虫体提供营养生长而最后致虫以死命。其宿主是一种昆虫的幼虫,如虫草蝙蝠蛾(Hepialusarmoricanus),生活在高海拔低温度地区。随着纬度、海拔、及局部生态因子的不同,Hepialus属的其他种昆虫如Hepialusganggaensis也可被寄生性真菌感染而形成虫草。通常这类昆虫生活在地表下15-25cm,以食一些野草(如珠芽蓼、园穗蓼)的地下茎为生。这种昆虫在低于20℃时难以生长,从每年11月至来年4月在地下冬眠。正常情况下在3-4年内经6-8次蜕皮,经蛹而羽化为蛾。其生活周期中的各期,如幼虫期的长短、何时化蛹、何时羽化等,无不受温度影响。
从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中也分离出过有些属于子囊菌科(Ascomycetes)寄生性真菌的种或株,例如冬虫夏草头孢菌(Cephalosporium dongchongxiacao),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sinensis),中国拟青霉(Paecilomyces sinensis),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蝙蝠蛾蛀霉(Scytalidium hepiali)等。夏季来临,真菌子囊散发孢子于地上,随雨水进入土壤,与虫子接触。经3-4次蜕皮的虫子最易被感染。在酶和机械力的共同作用下真菌进入虫体,菌丝生长遍布虫体。宿主变得脱水,通常在11月份因真菌菌丝繁殖而死亡。来年春天,温度再次升高,真菌的子实体从虫子的头部长出,出现在地面。光线促进子实体的生长,而真菌孢子的成熟约需50天(尹定华唐雪梅:中国中药杂志,20:707-709)。
传统上冬虫夏草在6-7月份从野外采集,阳光下晒干。虫草在中医传统上作为滋补药物应用,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机能失调。有一种补药的制法是用虫草炖鸡、鸭或肉,或者煮汤代茶。也可磨成粉加在食物中,或与其他补药(例如人参)配伍制成浸膏。
冬虫夏草的医药用途早在<本草从新>(公元1757年)已有记载。谓其味甘性温,归肺、肾经。中医认为其主要作用在于补肾,慢性哮喘和肺机能失调与肾虚有关。虫草还能补精生髓、祛痰止血保肺。也有认为虫草对癌症及结核病病人有益,能补益精气。还有用于治疗各种严重损伤及治黄疸和哮喘。
虫草在我国的主要应用包括减轻支气管炎症,治慢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及结核病。其他用途包括治疗结核病人的痰中带血、病后虚弱、无力、贫血、盗汗、自汗及各种恶性病变。
为治疗病后虚弱,衰竭,贫血,盗汗,咳嗽或阳痿,虫草的传统用法为每剂6-9克,小火慢煎,日服两次。安神、守敛也用此剂量。虫草也被认为有滋补肺、肾(包括生殖腺,如睾丸、卵巢,及肾上腺)作用。
虫草资源稀少,虫与菌的关系独特;但应用广泛,需求量大,有必要对其营养学及药理学作用及其有效成分作深入研究。文献报道,用多种疾病及代谢的动物模型可知虫草有广泛的生理学作用。例如孙云汉,1985,中药通报10(12)3-5;Tsunoo et al.,日本真菌学会第3次国际讨论会文集,1985年11月30日至12月,日本,千叶县,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研究所;Chang and But,“Pharmacology andAppl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1,410-413(Philadelphia,World Scientific,198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91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