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的输液固定器无效
| 申请号: | 96226006.1 | 申请日: | 1996-0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247032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2-12 |
| 发明(设计)人: | 刘丽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溪市妇女儿童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5/52 | 分类号: | A61M5/52 |
| 代理公司: | 本溪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仲达 |
| 地址: | 117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液 固定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脉注射输液固定器,特别是一种手的输液固定器。
静脉注射输液时,对婴幼儿或者神志不清患者手的固定,是保证输液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目前一般采用的是在手下垫上一个纸盒,再用胶布条固定,或者是由婴幼儿或神志不清患者家属把持。由于婴幼儿或神志不清患者自控能力很弱,手总是在活动,用胶布条固定时,胶布条过紧会影响血液的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易引起输液的外渗、针头的脱落及鼓针现象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的输液固定器,将婴幼儿或神志不清患者的手固定在该固定器上,可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能够杜绝针头的脱落、输液的外渗及鼓针现象的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输液固定器,是一手型的前固定板通过连接轴连接有后固定板,后固定板前端一侧置有可以调节前固定板和后固定板之间角度的调节装置,并在二固定板上连接有尼龙搭扣固定带。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婴幼儿或神志不清患者的手放置于前固定板上,通过调节装置调节二固定板之间所需的适宜的角度,使之手腕以上处的胳膊贴于后固定板上,然后用尼龙搭扣固定带将手和胳膊固定于固定板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效果和优点是:
1、使用该输液固定器,可使婴幼儿或精神病患者的手及手腕以上处的胳膊固定在二固定板上,手和胳膊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或呈一定角度,手背上的静脉血管可避免弯曲或伸直,注射针头不易穿破血管,可杜绝针头的脱落或输液的外渗及鼓针现象的发生,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不仅可减少患者再次或多次静脉注射穿刺的痛苦,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可大大提高护理质量;
2、该输液固定器,可用于左手的输液,又可用于右手的输液,还可用于双手同时输液,不仅适用于一般婴幼儿患者的输液,又可适用于危重患儿及手术室抢救危重患儿时的输液;
3、该输液固定器还可用于神志不清成年患者的输液;
4、使用该输液固定器,输液过程中如患者的身体或胳膊适当的移动,并不影响输液的顺利进行;
5、该输液固定器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快速,适应性强,便于推广应用。
下面结合附图并以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以详细叙述:
图1: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前后固定板的左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前后固定板的右视图
图4: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5:图1中B-B向剖视图
图6:图1中C-C向剖视图
图7:本实用新型前固定板的右视图
本实用新型是一手状的前固定板10通过连接轴3连接有后固定板2,后固定板2的前部右侧置有可以调节前固定板10和后固定板2之间角度的调节装置4,在前固定板10和后固定板2的两侧面上分别连接有尼龙搭扣固定带9和尼龙搭扣固定带1。
前固定板10是其上下两板面上具有周边为凸起、里边为凹陷手型的手状板,后固定板2是上下两板面上具有凹槽、前端两侧为连接支承框的矩形板,将后固定板2上的连接支承框置于前固定板10后端部的两侧,连接轴3置于连接支承框的圆孔和前固定板10上置有的横向通长的轴孔14中,螺钉11通过轴柄12,上的圆孔13,将与连接轴3形成一体的轴柄12固定在后固定板2的连接支承框上。
所说的角度调节装置4,是在后固定板2的连接支承框的外侧连接一个圆筒状的调节座6,调节座6中置有与位于调节座6端部的调节帽5形成一体的调节固定杆8,调节固定杆8穿过连接支承框上的圆孔,并插入前固定板10右侧面上置有的圆孔15中,位于调节座6中的那段调节固定杆上套有弹簧7。
所说的前固定板10右侧面上置有的圆孔15,是以轴孔14为轴心,其圆心位于一个同径圆上的均匀分布的五个圆孔。
所说的尼龙搭扣固定带9和尼龙搭扣固定带1是分别与前固定板10和后固定板2镶嵌连接的。
使用角度调节装置时,先将调节帽5向外拉出,使之调节固定杆8从前固定板右侧面上的圆孔15中抽出,移动后固定板,再将调节固定杆插入另一个圆孔中,这样就可以根据手的放置位置、注射输液的要求及舒适感的需求,将二固定板调节成呈水平状态或者具有一定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溪市妇女儿童医院,未经本溪市妇女儿童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260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