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脚踏车快速下链的链轮无效
| 申请号: | 96203483.5 | 申请日: | 1996-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256398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6-18 |
| 发明(设计)人: | 刘彦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彦兴 |
| 主分类号: | B62M9/12 | 分类号: | B62M9/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关松寿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脚踏车 快速 链轮 | ||
本实用新型系一种脚踏车链轮的改进,该链轮主要用在变速脚踏车的飞轮上。
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为中国台湾专利84209976号,(公告第269280号),其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在链轮10的周缘设置多组卡齿11、多组难啮合齿,卡齿组与难啮合齿组120依次交替设置,在难啮合齿组的末端设有一个反齿12,所谓反齿系指其倾斜面与卡齿之倾斜面反方向而称为反齿;在链轮正面靠近周缘处均布多个凹陷的正诱导面13,该正诱导面位于难啮合齿的正面内侧,并且末端延伸至与反齿对应相接;在链轮的背面也设有与正诱导面数目相等,结构相同的背诱导面14,其一端自正诱导面末端所延伸相接的反齿12开始延伸;将数个大小不同的链轮叠合组成常用的变速飞轮结构。在使用时用手拨动车把上的变速控制杆,由变速机构拨动链条作偏向移动,并由原本所套的链轮移至另一侧的链轮上。链条之所以能够顺利爬上链轮,即是因链轮设有正诱导面13,故而链条侧移时会先贴抵该链轮并靠入凹陷的正诱导面13,顺着正诱导面上移至反齿12,再藉由反齿钩及链条,进而使整个链条完全套上链轮;上述链轮在实施时确实可达到提高链条上下链速度,稳定、平顺及减低噪音的效果。但是,在实际使用中,链条上下链之情况是不一样的,上链时必须由反齿卡钩才能使链条套上较大直径的链轮,而下链则因链条所圈围之圆径由大变小,而且有自然向下之重力,可很容易做下链的动作。而上述链轮在使用时便会形成如用正诱导面的状态,必须做随机之上链与下链,故该链轮必须旋转五个齿之后才能顺利下链,造成下链速度受到限制,且噪音仍较明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脚踏车快速下链的链轮,链条在背诱导面范围内即可做下链的动作,因而可提高下链速度、稳定、平顺,进一步降低由链片与链轮之间的触磨带来的磨损和噪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使凹陷的背诱导面自反齿开始沿着链轮外缘处的卡齿组方向延伸,其末端在下一组难啮合齿组的第一个难啮合齿之前,使背诱导面呈接近链片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脚踏车快速下链的链轮,在上链时,链条被反齿钩上并继续移动,因背面设有凹陷的背诱导面,相对减小链条自齿盘一侧移至套合位置的距离,使链条侧向偏移的幅度减小,故而缩短正确套合的时间,令上下链迅速;而且因为侧向偏移幅度缩小,跨链时触磨程度便减低,使得链条上链时十分稳定、平顺、安静;同理,下链时也会因两面同具凹陷的诱导面,而减小偏移幅度,再加上本链轮背诱导面末端延伸至第一难啮合齿前,呈接近链片的形状,链条未必一定要旋转至反齿处才能下链,只要在背诱导面范围之内即可做下链动作,因而下链的速度比前述的已有链轮更快,更稳定、平顺,本链轮加长了背诱导面的长度,链轮齿部基本上都处于厚度较小的状态,链条偏移幅度减小,进一步降低由链片与链轮之间的触磨带来的磨损和噪音。
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脚踏车快速下链的链轮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链轮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链轮与已有技术一样具有依次交替设置的由数个卡齿110构成的卡齿组,由难啮合齿构成的难啮合齿组120,在难啮合齿组的末端设有一个反齿12,链轮正面设有正诱导面13,背面设有背诱导面14;本链轮的特征在于使凹陷的背诱导面14由反齿12开始,沿着链轮外缘处的卡齿组方向延伸,其末端在下一组难啮合齿组的第一个难啮合齿121之前,使背诱导面呈接近链片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彦兴,未经刘彦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034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