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氟康唑中间体1-[2-(2,4-二氟苯基)2,3-环氧丙基]-1H-1,2,4-三氮唑及其甲磺酸盐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5111510.3 | 申请日: | 1995-0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53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7-26 |
| 发明(设计)人: | 莫安国;张红敏;潘海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三维制药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D405/06 | 分类号: | C07D405/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医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巍 |
| 地址: | 200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氟康唑 中间体 苯基 丙基 三氮唑 及其 甲磺酸盐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医药中间体制备技术领域。
抗真菌药氟康唑已广泛用于临床。其中1-[2-(2,4-二氟苯基)2,3-环氧丙基]-1H-1,2,4-三氮唑是制备氟康唑的关键中间体。关于该中间体的制备方法曾有多种报道,例如经典方法之一是采用三甲基碘化亚砜与氢化钠在二甲亚砜溶剂中与酮类化合物反应而得。但是该方法在操作中需考虑使用氢化钠而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不仅要严格控制无水操作,还要用氮气防爆,对设备和原料的要求很高,另外,因后处理工艺使用大量有机溶剂,造成回收及废物处理的困难。在此之后,美国专利4404216报道了另一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三甲基碘化亚砜与酮类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以氢氧化钠水溶液替代氢化钠,并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季铵盐类作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但是这个方法收率低,仅为21%左右。可能是后处理时有机相不易分层,影响反应物萃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缺点,研制新的制备1-[2-(2,4-二氟苯基)2,3-环氧丙基]-1H-1,2,4-三氮唑及其甲磺酸盐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氟康唑中间体1-[2-(2,4-二氟苯基)2,3-环氧丙基]-1H-1,2,4-三氮唑及其甲磺酸盐的方法。
本发明的方法是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存在下,将2’,4’-二氟-2-(1H-1,2,4-三氮唑-1-基)苯乙酮与三甲基碘化亚砜,于有机溶剂中进行两相反应,反应后静止分层,取出有机相层溶液减压浓缩,制得1-[2-(2,4-二氟苯基)2,3-环氧丙基]-1H-1,2,4-三氮唑,然后在醋酸乙酯中加入甲磺酸溶液,冷却结晶,过滤得到1-[2-(2,4-二氟苯基)2,3-环氧丙基]-1H-1,2,4-三氮唑甲磺酸盐。见下列反应式: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中,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10-50%,优选为20-35%,其用量是反应原料2’,4’-二氟-2-(1H-1,2,4-三氮唑-1-基)苯乙酮的2-10摩尔比,优选为3-5摩尔比;三甲基碘化亚砜与上述酮化合物的用量配比为0.8-1摩尔比,优选为0.9-0.95摩尔比;反应温度为20-100℃;反应时间为1-6小时;反应使用的溶剂为苯及取代苯、环烷烃为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和醚类为乙醚、异丙醚等。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虽为两相反应,但本发明在反应中革除了季铵盐类作催化剂,而是利用氢氧化钠水溶剂作催化剂,另外,三甲基碘化亚砜为很昂贵的原料,本发明的使用量下降了0.2摩尔比,原料成本可以节省,因此,本发明的方法比上述美国专利4404216的方法有了实质性的改进,并且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后处理方法简化,产品收率可高达60-70%、原料成本下降1/3,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的方法还可用于制备1-[2-(2,4-二氯苯基)2,3-环氧丙基]-1H-1,2,4-三氮唑及1-[2-苯基-2,3-环氧丙基]-1H-1,2,4三氮唑及其甲磺酸盐。
实例1:制备1-[2-(2,4-二氟苯基)2,3-环氧丙基]-1H-1,2,4-三氮唑甲磺酸盐。
用500毫升四口反应瓶,装有搅拌,温度计及回流冷凝管,向反应瓶中加入51.3克(0.2 3mole)2’,4’-二氟-2-(1H-1,2,4-三氮唑-1-基)苯乙酮,200克甲苯,搅拌加热到50℃,加入35%氢氧化钠90克,三甲基碘化亚砜51克(0.23mole)在40-45℃搅拌反应3小时,反应毕,稍冷,静止分层,甲苯层用清水每次100克洗3次。甲苯层干燥后减压蒸馏至原体积的三分之一,加干燥的醋酸乙醋150克并滴加16.6克(0.17mole)的甲磺酸溶于20ml醋酸乙醋的溶液,加热,冷却到0℃结晶2小时以上过滤,滤饼用新鲜干燥的醋酸乙酯洗涤,潮品经干燥后得51.4克,熔点127-129℃(文献熔点128-129℃)。
实例2:制备1-[2-(2,4-二氟苯基)2,3-环氧丙基]-1H-1,2,4-三氮唑甲磺酸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三维制药公司,未经上海三维制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115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杀虫单颗粒剂制造方法
- 下一篇:集成式综合动力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