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式热风炉无效
| 申请号: | 94229272.3 | 申请日: | 1994-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208685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9-27 |
| 发明(设计)人: | 董连刚;褚国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平市山门开发区粮机厂 |
| 主分类号: | F24H3/06 | 分类号: | F24H3/06 |
| 代理公司: | 四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唐永 |
| 地址: | 136001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热风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粮食、饲料、药材和机械行业烘干造型砂、烘型、烘芯及木材等物品的烘干的空气加热炉。
目前的空气加热炉通常采用方型管束换热结构。这种热风炉传热面积小、热效率低(一般仅有40-50%),出温低(一般仅在150℃以下),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而且污染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解决延长烟气通道长度,降低烟气排放温度,提高热效率,增加内外双层螺旋通道为主要特征的立式热风炉。
本实用新型包括燃料燃烧室和空气加热室两个部分,整机结构为立式并联全钢多层筒板式结构,整机结构的燃烧室与加热室采用以角钢焊接的方法联结在一起,冷热空气和烟气的进出口采用连通管焊接方法联接,用法兰和管路以螺栓把合,各层换热空间均采用连通管接通,多级逆顺流往复通道则采用隔挡板控制折流。其燃烧室以角钢为框架,以簿板为外壁,以普通型耐火砖为内壁,外用焊接焊牢,内用普通耐火砖砌筑,用耐火粘泥封严、封牢,燃烧室内设有铸铁铸成的炉排五片,其中平行设置两片,倾斜设置三片,每块炉排都有36根炉条,间隔15毫米通风缝,炉排倾斜角为20-25度角。该立式热风炉在两个冷热换热空间层中间装有φ75管10根,外层即冷空气换热空间层装有φ60管20根。以管束做为烟道管,延长排烟管的长度。该立式热风炉的燃烧室联结在加热室的外层侧壁上,加热室内的炉胆是用五层筒板并联排列往复折流,采用连通管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焊装部件,用隔挡板形成多级换热空间层,即冷热空气转换空间、烟气余热转换空间,最后使烟气通过旋风除尘流放到大气空间。该立式热风炉加热室的核心部件是由炉胆贯穿上下形成中央转换区四周连通管与暖风空间层相联结,各层空间用隔挡板控制往复折流。该实用新型从燃料的燃烧室到空气加热室中间通道的两侧构成两个燃烧空间。前者为第一燃烧室主燃区空间即火床放热空间;后者为第二燃烧室,靠二次自然通风口补充助燃,该段为燃尽区空间,即加热室增温空间。燃烧室内通过炉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燃料的燃烧空间;下部为灰渣存放空间。为了便于操作在燃烧室上设有加煤门、除灰门和除渣门。
本实用新型具有传热面积大节约能源、流阻小、热效率高,提高热风炉的温度等优点。
结合附图说明实施例:
图1为立式空气加热炉示意图。
从图1中得知:该实用新型是由燃料的燃烧室和空气加热室两个部分组成。燃烧室主体1是用耐火砖砌筑而成,上部以楔型砖砌成拱型,前部设有投煤门2、清灰门3进行一次通风给氧和除渣门4,炉体内用五块相同的铸铁炉排5组成20-30度角;全部砌筑完后再用角钢框架6进行加固。燃料煤在燃烧室炉膛7即第一燃烧室进行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烟火),未反应彻底的部分一氧化碳从出口8进入热风炉的底部空间第二燃烧室9。由于二次通风管10经常不断地补充炽热空气,氧气进行助燃以利于尚未燃尽的一氧化碳部分,进行充分燃烧,节约煤碳。为了便于观察炉内的燃烧情况,在炉体1的下方侧面还设有监视孔11。空气加热室为全钢立式组装,空气加热室的底部与立柱12用螺栓把合,炉体底部还设有底开活门13,以便于清炉和补炉。炉体内侧壁14的高温区段。应以钢筋网15为骨架焊牢后涂以耐火材料,以防止烧坏炉体。炉胆16联结热风出口弯头17是用不锈钢材料制作以延长炉子使用寿命。燃烧气体经过烟火通道18,进入内层螺旋管19,再从下端接通外层螺旋管20进入烟气空间层21,最后烟气引出管22从冷空气空间层23流出炉体,进入烟筒24经过除尘后排放到大气空间中去。冷空气从烟帽25流经空气进口26,冲刷超导体元件27进行予热后进入冷空气空间层23再从底部连通管28进入暖风空间层29,最后完成冷空气换热,借助引风机的功能从炉胆16的底部输出具有160-210℃合格的干燥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平市山门开发区粮机厂,未经四平市山门开发区粮机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292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