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镇流器去磁保护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3210905.5 | 申请日: | 1993-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616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2-23 |
| 发明(设计)人: | 罗初东;劳定阶;罗穗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初东 |
| 主分类号: | H02H7/20 | 分类号: | H02H7/20;H05B41/29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振英 |
| 地址: | 51003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镇流器 保护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镇流器,特别是一种电子镇流器的去磁保护装置。
现行的电子镇流器,具有节电、节约钢材、体积小、重量轻和安装方便等优点,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铁芯变压器。电子镇流器是用于荧光灯及节能灯的专用配套产品,它能直接把50Hz的市电电压变换为高于20KHz的高频电压供给负载。因此它正逐步被广大用户所接受。但是,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经常由于电网电压波动,用户使用不当或负载变化等原因,而引起过压、过载、短路、开路和超温等异常情况,导致产品严重损坏或烧毁。由于该产品的损坏率高,可靠性差,是防碍其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电子变压器的可靠性,正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人员寻求解决的一大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去磁原理来实现对电子镇流器的保护,从而使电子镇流器不会因过压、过载、开路、短路和超温等情况而损坏的去磁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电子镇流器去磁保护装置,包括桥式整流电路、启动电路、开关振荡电路、变压器反馈耦合电路、输出电路、保护电路共同组成。其解决方案在于:所述的保护电路由设置在耦合磁环B1的线圈n4、晶闸管T3、二极管D7-D9、电阻R6-R12组成。其中B1的线圈n4的一端接二极管D7的正极,另一端接保护电路的公共端。电阻R6一端接电源正极,另一端接T3的阳极A,R7并接在晶闸管T3的A与K之间,二极管D8的正极接开关管T2的发射极,D8的负极接电阻R8的一端,R8的另一端接晶闸管T3的控制极G端。电阻R9与电容C5并联后跨接在晶闸管G端和公共端之间,电阻R11和R12串联接在直流电源上,二极管D9的一端接电阻R11和R12的连结点,另一端接晶闸管的控制G端。同时保护电路的公共端经电阻R10与电源负极相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保护电路的故障检测信号,即可以从开关管T2的射极电阻R3上取得,也可以在输出电路中的扼流器B2的磁芯上绕制一个若干圈的线圈中取得。使线圈的一端接在二极管D8的正极,另一端接公共端。另外,检测信号还可以从电阻R10上取得,将二极管D8的正极从开关管T2的射极改接到电阻R10的右端,而R10的左端接保护电路公共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去磁线圈n4是绕制在反馈耦合磁环B1上,其中线圈n4的高频感应电压通过半波整流或全波整流或桥式整流送到电阻R7上。另外,控制短路线圈n4短路的主要元件除了采用无触点元件晶闸管T3或晶体三极管外,还可以采用有触点开关元件如小型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除了具有一般电子镇流器的优点外,特别有如下优点:
(1)采用上述方案使本实用新型能十分理想地同时解决了过压、过载、开路、短路、超温等几种故障保护。且电路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2)当电路受到保护时,开关振荡电路停振,处于暂时休息状态,电网输入功率下降到不足1W,且具有记忆功能。只有关断电源,排除故障后再接通电源,整个电路才又恢复正常工作。
(3)利用去磁原理使开关振荡电路失去振荡条件而暂停工作,所以保护时所有的元件即不发热,也不消耗功率,即使长时间处于保护状态,也不会损坏任何元件。
(4)通常当荧光灯出现老化、启辉不了而闪动,导致电子镇流器处于长时间串联谐振状态,往往因电流很大而被烧毁。本电路对这种情况的保护特点有效,保护效果明显,对确保电子镇流器的寿命提供了保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图。
如图1所示,该电子镇流器去磁保护装置,包括桥式整流电路(二极管D1-D4、电容C1)、启动电路(电阻R1、电容C2、二极管D6)、开关振荡电路(开关管T1、T2、电阻R2-R5),变压器反馈耦合电路(耦合磁环B1及线圈n1-n3),输出电路(扼流器B2、电容C3、C4),保护电路(耦合磁环B1的线圈n4、二极管D7-D9、电阻R6-R11、晶闸管T3)共同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初东,未经罗初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109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