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链、无中轴、内变速超轻拱形自行车无效
| 申请号: | 93203726.7 | 申请日: | 1993-0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8674Y | 公开(公告)日: | 1994-10-05 |
| 发明(设计)人: | 毕俊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毕俊玉 |
| 主分类号: | B62K3/00 | 分类号: | B62K3/00;B62K3/02;B62H1/00 |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景德镇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美平 |
| 地址: | 333000***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中轴 变速 拱形 自行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链、无中轴、内变速超轻拱形自行车。
自行车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价廉物美和多功能产品仍然是消费者注目的焦点,人们更希望购买美观、轻便,且具备无链变速多重功效的自行车,为此近年来,有不少发明家正在精心设计这方面的专利和谋求这种新产品的问世。公知的自行车驱动装置都安在中轴上,经链条带动后轮旋转,这种传统自行车零部件繁杂、生产难、成本高、且笨重;有一种无链自行车专利在江西投产,它是采用安装在中轴上多个齿轮实现驱动,但由于齿轮加工精度高,成本仍很高,且笨重,难以作为自行车换代产品;现有的无链自行车不能变速,能变速的自行车却又要依赖中轴、链条部件运行,使变速,无链功能不全,且笨重。关于自行车的变速装置分内、外变速两种,内变速装置的变速控制器分为:手扳式和把套式两种,均为用手来控制变速,讫今为止,尚未发现用脚踏操纵控制技术。为了寻求自行车更新换代产品,为了进行自行车的大革命,人们必须打破习惯的自行车结构定势和其传动方式,以实现自行车的超轻、多功能、廉价而物美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崭新的无链、无中轴、内变速,后轮轴直接驱动的超轻自行车,即将现有自行车中轴驱动改为后轮轴驱动并变速,而变速装置的控制器改为脚踏式,从而大大简化自行车结构,实现超轻、美观、成本低、无链且变速、省力省时、耗能小并能加快自动化装车进程的新一代自行车。
一种无链、无中轴、内变速超轻拱形自行车,它具有通常自行车的部件:龙头、车架、前叉、前轮和前轮轴、后轮和后轮轴、后叉、鞍座、左右曲柄、脚踏、衣架等附件和一套内式多级飞轮、其特征在于:车架(1)用一根直径为20~50毫米的钢管弯曲成桥拱形,其一端用三通(2)与前叉和龙头固连,另一端用接筒(30)与后叉(3)固连;自行车的驱动部件和内式各级飞轮(14)安装在后轮轴(4)上,后轮轴(4)依次装有:左曲柄(7)、垫圈(8)、锁母(9)、后轮轴档(10)、“”形支承碗架壳(11)、钢球、防尘盖(12)、双面轴档(13)、中部为内式各级飞轮(14),加长了18~30毫米传动轴档(5)并外套装一“”形支承碗架壳(15)、钢球、防尘盖、外轴档(16)、锁母(17)、端部四方与右曲柄(6)内四方套筒相啮合。左、右曲柄分别与后轴辊(4)左、右端啮合,左、右二个“”形支承碗架壳(11)、(15)分别用于支承后叉(3)脚,并配与螺栓锁固;内式多级飞轮(14)的小链条(18)从后轮轴(4)右端的凹沟槽引出并穿经右曲柄上开的小孔(19),与脚踏式变速控制器(22)的固定于止环(20)上的钢丝绳管内的钢丝绳(21)相连接,实现了将手扳式变速控制改进为脚踏式变速控制;左曲柄(7)呈“L”形,即在原左曲柄的小端折出内、外两块长为20~35毫米并与左曲柄杆呈5~15°夹角的平行钢片(24),两块钢片中间用螺栓横穿锁固扭簧和一根弧形支撑杆(23)的小头,扭簧使支撑杆(23)在左曲柄(7)小端顶部的凹槽中压紧定位,当自行车停放时,将弧形支撑杆(23)的圆头向下打开支地时,使支撑杆(23)小头顺势隔挡在钢片(24)上的扣挡上卡锁,使自行车停稳;在车架(1)的中前部安设一软性胸(肩、臂)垫(25),以便于人们在骑行时俯靠休息并帮助骑行者用力,使骑行舒适、省力。
上述的脚踏片变速控制器(22)是将原手扳式变速控制器(如上海自行车零件二厂现产品)中的手扳片轴芯的外侧焊一螺栓(26),螺栓(26)穿过右曲柄杆,其端部带螺纹的铣四方与脚踏片(27)中心方孔相啮合并用螺母固定,当脚踩动脚踏片(27)一头时,自行车变速。上述的无链、无中轴、内变速超轻拱形自行车,将鞍座(28)固定在一根长为300M~500毫米弧形鞍管(29)的一端,而弧形鞍管(29)的另一端插入接头管(32)呈可调节配合;接头管(32)一通又与后叉(3)的上部或车架(1)的尾部固连,另一通则与承重钢管(31)固连;承重钢管(31)另一端同后叉脚与后轮轴(4)固定,起着稳定鞍座的作用,弧形鞍管(29)使骑行者根据需要将鞍管(29)在接头管(32)内作高、低和鞍座(28)在鞍管(29)上作前、后的选择;制造中,后轮轴(4)直径为16~18毫米、长为170~200毫米;后轮轴(4)右端表面的凹沟槽长25~33毫米、宽5毫米、深7~9毫米,以保证小链条(18)从凹沟槽中穿出并能活动;后轮轴(4)两端分别与左、右曲柄的大端孔啮合。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轮轴部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毕俊玉,未经毕俊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037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四色胶印机的滚筒排列结构
- 下一篇:纤维分离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