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手柄式自动换挡选择器无效
| 申请号: | 92233761.6 | 申请日: | 1992-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310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5-26 |
| 发明(设计)人: | 丁华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0K41/00 | 分类号: | B60K4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高燕燕 |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手柄 自动 换挡 选择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坦克等微机控制传动系的操纵装置。
目前,汽车及坦克上所用的操纵换档装置分为机械式与液压式两种。机械式换档装置费力、功能单一;液压式换档装置的功能虽有所提高,但要求各部件加工精度高,结构工艺较复杂。随着微机控制技术的出现,要求使用更适合于微机控制特点的操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为了避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设计的多功能手柄式自动换档选择器。这种选择器可根据驾驶员的意图,通过档位及选档模式选择的方式,以信息的形式输送给控制微机,实现智能化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多功能手柄式自动换档选择器为只装一个手柄的单柄结构。选择器中装有转轴,转轴一端的导槽内装手柄。手柄销轴的两侧安装有回位平衡弹簧,转轴上有凸缘及编码盘。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图1为选择器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编码图
图5为接线图
附图说明:1-开关支架 2-前盖 3-转轴 4-手柄 5-把手 6-壳体 7-内编码盘 8-外编码盘 9-键 10-定位弹簧 11-回位平衡弹簧 12-后盖 13-标牌 14-模式选择开关 15-紧定螺钉 16-钢球 17-导槽 18-定位齿 19-凸缘 20-销轴
选择器由前盖2、壳体6、后盖12构成。中间装有转轴3。转轴的一端开有导槽17,槽中的手柄4从十字交叉形导槽中伸出。手柄两侧的销轴20上装有回位平衡弹簧11。转轴上还有凸缘19,凸缘上开有七个定位齿18,并与钢球、定位弹簧相接触。借助于导槽,手柄能带动转轴转动并相应地能得到七个柄位。定位齿与钢球、定位弹簧的设计保证了操作手柄时有鲜明的“手感”。转轴的另一端通过键9连接有内编码盘7、外编码盘8。编码盘的圆周上加工有齿,呈齿形凸轮结构。
选择器壳体6的一侧装有模式选择开关14。选择不同的手柄位置和模式选择开关位置,可以实现三种不同的选档模式:动力型和经济型自动选档模式及手动选档模式,使微机控制能按驾驶员的选择针对不同驾驶意图进行控制。
选择器的壳体上装有ABCDEF六个开关。手柄转动时带动编码盘7、8转动,使每一组开关输出机械编码信号。各个柄位都有各自的编码数值,并通过电缆输送给微机。微机控制器可对编码信号任意定义,并赋予特定的控制功能,实现驾驶员的控制要求。
手柄4在十字交叉形导槽中移位时共有九个柄位。驾驶员选择不同的柄位,就可实现所设计的不同的控制功能。
九个柄位的位置由标牌13指示。作为一个实例,标牌上标志有:6、5、4、H、H↑、H↓、N、R1、R2。当手柄移至“6”位时,变速箱可在起步档至六档之间自动升、降档。在此范围内,无须驾驶员作任何操纵动作,就可根据优化程序自动地选择最佳排档,自动地完成升档或降档。当手柄移至5位时可在起步档至五档之间自动换档。当手柄移至4位时,可在起步档至四档之间自动换档。以上三个柄位,均为自动选档柄位,所不同点是能换入的最高档不同。以上三个档位主要适用于公路等道路良好、或道路变化较少的情况。当手柄移至“H”位时,此位为保持档。即不论变速箱在哪个排档下工作,只要将手柄移至此位,就可使该排档保持不变,直到手离开此位。由于“H”正好位于十字交叉形的横槽中,因此,若将手柄摆向横槽左端“H↑”位时,即可升一个档。比如原来在三档工作,则可升至四档。松开手柄后由于平衡弹簧的作用使手柄自动返回横槽中位,而刚升入的档又可保持不变。如需再一次升档,可再一次将手柄搬至“H↑”位,然后再松开。若将手柄摆向横槽右端“H↓”位,即可降一次档,与H↑的功能相反。以上横槽处的三个柄位形成了手动选档的控制模式。变速箱使用哪个排档工作,全可听从驾驶员的操作。这种手动控制模式特别适应于复杂多变的越野等复杂条件,可以避免自动选档模式控制时,因道路复杂、车速和油门踏板位置多变而引起的过于频繁、不适宜的“自动”换档,从而有利于提高在复杂多变道路条件下的机动性,提高车辆的可驾驶性。
标牌上的“N”位为空档,手柄移至“N”位时,能切断发动机功率的传递,得到空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337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折叠式多用棚椅
- 下一篇:锥形前沿伞面的车用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