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金属工件的粉体涂料流化床无效
| 申请号: | 89205781.5 | 申请日: | 1989-06-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788U | 公开(公告)日: | 1989-12-06 |
| 发明(设计)人: | 王联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潍坊钢管厂 |
| 主分类号: | B05C3/09 | 分类号: | B05C3/09;B05C9/14 |
| 代理公司: | 潍坊市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杜希现 |
| 地址: |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金属 工件 涂料 流化床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专门用于对表面涂布微粒物质的装置。
由陈安邦、陈振发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十月出版的《粉末涂料与涂装技术》一书中介绍了用于金属工件表面粉体涂料涂敷装置主要是粉体涂料流化床,这种粉体涂料流化床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对长度在3400毫米以上金属工件涂敷,尤其不能对管状金属工件的内外表面同时涂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对长度在8000毫米以下的金属工件涂敷,尤其是对管状金属工件的内外表面同时涂敷的粉体涂料流化床。
本实用新型包括由气室壁构成的气室,置于气室之上通过法兰盘与气室壁密封固定为一体的微孔隔板,置于微孔透气隔板之上通过法兰盘与微孔透气隔板密封固定为一体的粉体筒,在粉体筒内盛装的粉体涂料,在气室壁的一侧面上装有插入气室的进气管,其改进之处在于粉体筒是上粗下细的锥状体,微孔透气隔板是用19层至39层10S/3×21S/4经密50纬密36的斜纹棉帆布迭合而成,粉体涂料是40目以上各种不同粒度且按一定配比组成的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或环氧树脂,进气管在气室内的部分呈半园状且开口向下。
由于本实用新型依据所选用的粉体涂料种类而恰当地选取组成微孔透气隔板的帆布的层数,并将粉体筒做成上粗下细的锥状体,只要适当地调整进气管内经过净化的压缩空气压力,就可使粉体涂料粒度大的在粉体筒底部,粒度小的在粉体筒顶部,并使粉体涂料在粉体筒内呈悬浮流动的沸腾状态,只要将被涂工件予热到粉体涂料的熔点以上温度,放入处于沸腾状态的粉体涂料之中,粉体涂料接触到热的工件表面,立即粘附并融熔在工件表面,因而能对长度在8000毫米以下的金属工件涂敷,尤其是对管状金属工件的内外表面同时涂敷,涂层均匀,坚固。
气室内的进气管呈半园状且开口向下,是为了使流经进气管的压缩空气在气室内向下出风而被分散,碰到壁底后反射向上形成均匀的上升气流,该上升气流透过微气孔隔板进入粉体筒,使配比好的粉体涂料呈悬浮流动的沸腾状态。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由附图1、附图2给出。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和(7)为法兰盘,(2)为粉体筒,(3)为微孔透气隔板,(4)为气室壁,(5)为进气管,(6)为粉体涂料,(8)为螺栓螺母,(9)为压缩空气,(10)为气室,(11)为进气管开口。
粉体筒(2)、法兰盘(1)和(7)、气室壁(4)可以选用3毫米至5毫米厚的钢板、铝板、有机玻璃、环氧层压板或硬质聚乙烯板制作,其中:粉体筒(2)的锥度为1:100,进气管(5)选用普通钢管,当粉体涂料(6)选用聚乙烯粉体涂料、且粒度配比为
40——60目 2.4%
60——80目 62.0%
80——100目 21.0%
100——150目 12.5%
150——200目 2.0%
200目 以上 0.1%
时,微孔透气隔板(3)选用19层至26层10S/3×21S/4经密50纬密36的斜纹棉帆布迭合而成。当粉体涂料(6)选用环氧树脂粉体涂料、且粒度配比为
40——60目 2.4%
60——80目 62.0%
80——100目 21.0%
100——150目 12.5%
150——200目 2.0%
200目 以上 0.1%
时,微孔透气隔板(3)选用37层至39层10S/3×21S/4经密50纬密36的斜纹棉帆布迭合而成。当粉体涂料(6)选用聚氯乙烯粉体涂料、且粒度配比为
40——60目 2.4%
60——80目 62.0%
80——100目 21.0%
100——150目 12.5%
150——200目 2.0%
200目 以上 0.1%
时,微孔透气隔板(3)选用27至36层10S/3×21S/4经密50纬密36的斜纹棉帆布迭合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潍坊钢管厂,未经山东省潍坊钢管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057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