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兼作自行车提梁的摆缸式增力充气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89203910.8 | 申请日: | 1989-03-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155U | 公开(公告)日: | 1989-10-18 |
| 发明(设计)人: | 傅乃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傅乃建 |
| 主分类号: | F04B9/14 | 分类号: | F04B9/14;B62J3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提梁 摆缸式增力 充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自行车轮胎充气装置,同时又可作车提梁用。
现有自行车手动充气器具主要是非便携式的手压打气筒。由于它■不可便携,所以不能应急,而且因操作太费力,妇幼和老弱者难以使用。
极少数自行车产品也配有便携式打气筒,其结构与普通手压打气筒基本相同,它靠弹簧的压力使自身挂在车架钢管上特制的两个弯钩之上。这种打气筒虽能随时取下进行充气,但操作费力问题仍未解决。更重要的是它的效率极低,打二百下充不足一个轮胎的气。此外还有易丢失的缺点,而且普通自行车因车架钢管上无弯钩而无法携带。
近年来新发明和设计的几十种自行车便携式充气装置,总的可分为自动和非自动二类。自动类充气装置安装在车轮上随车轮滚动,其结构较复杂,且前后轮须各安一个,车圈在使用中的变形会使自动充气装置的性能可靠性大为降低。特别是使用者必须骑着瘪了气的车进行充气,这对轮胎是一种破坏。非自动类充气装置多以车架立管为缸体,其力学原理与普通手压打气筒无异。这种充气装置对车架立管及座垫结构有特殊要求,自行车产品要配上这种装置,厂家必须改变自行车生产工艺,而改变的结果破坏了原有工艺的合理性,这是此类充气装置至今得不到应用的主要原因。此外,这类充气装置也仍未完善解决操作费力问题,而且普通自行车也无法配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1988年1月13日公报的,申请号为87200114,名称为“自行车便携省力打气筒”的实用新型属于摆缸式打气筒,具有增力效果。但它是安装在车后轮横叉梁与单脚支之间,这种安装位置和形式决定了打气筒在工作时其摇柄(即单脚支)与活塞杆所夹的内角θi在约0°到约90°之间从小到大变化。根据下文的式(1)可知,其增力倍数随着活塞的推进而减小,这是一种事与愿违的结果。此外由于空间的制约使气缸容积受限,效率很低。
值得一提的是,现有自行车附加的各种充气装置均未能兼而解决搬车费力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有较好增力效果和较高的效率,又能兼作车提梁的自行车充气装置,为自行车使用者提供充气和搬车的方便。
现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特点。
图1: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2:图1中A-A面的放大旋转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安装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机构原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增力倍数M与θi关系曲线图。θi为摇柄(3)与活塞杆(7)所夹的内角。
如图1所示,将摇柄(3)做成弯曲状,其首端与固定在车架下管上的固定卡(1)铰接,中部与活塞杆(7)的一端铰接。活塞杆(7)的另一端穿过缸盖(4)与带有O型密封圈或密封皮碗的活塞(8)联接,并插入缸体(2)。缸体(2)的底端与固定在车架下管上的固定卡(11)铰接,缸盖与缸体以螺纹旋合。缸体(2)底端侧面有一出气孔通气管(9),在出气孔与气管(9)之间联接一止回阀(10),以阻止气管内的压缩空气返回气缸。气管(9)在非工作状态时用一弹簧卡扣在车架的立管上。摇柄(3)的末端向车架立管方向延伸,并可用销钉(6)销在固定于车架立管上的固定卡(5)之上。销钉(6)的末端开有一槽,铆钉(13)将长方形的闩片(12)铰接于槽内(如图2所示)。闩片(12)横置时可以防止销钉(6)脱落。弹簧(11)起张紧作用,防止闩片(12)转动。用手指将销钉(6)轻轻压进,并将闩片(12)旋转90°,便可取出销钉(6)。
当销钉(6)销住摇柄(3)时,摇柄(3)便能作提梁用(如图3所示);当取出销钉(6)时,充气装置即可进行充气作业。
充气时先把气管(9)末端的气咀旋入轮胎气门芯,然后上下摆动摇柄(3)即可。三角车架所围的空间恰好供摇柄(3)活动(如图3)。摇柄(3)上提时,活塞(8)退出;下压时活塞(8)推进。在此过程中缸体(2)绕其底端的铰链摆动。整个装置实际上是一个摇块机构(如图4所示),车架的下管为机架,摇柄(3)为摇杆,活塞杆(7)和活塞(8)组成导杆,缸体(2)为摇块,其中摇杆为主动件。机构的增力倍数可按下式计算:
M= (c)/(bsinθi) (1)
式中:M——增力倍数,等于活塞杆(7)的推力与施加在摇柄(3)末端的压力之比。
θi——摇柄(3)与活塞杆(7)所夹的内角(参见图4)。
b——摇柄(3)上AB段的长度(见图4)。
c——摇柄(3)两端点A和C的直线距离(见图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傅乃建,未经傅乃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039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方便安装的燃气灶点火装置
- 下一篇:减压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