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应答式脉冲轨道电路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85203407 | 申请日: | 1985-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85203407U | 公开(公告)日: | 1986-09-03 |
| 发明(设计)人: | 费锡康;丁正庭;王琼洲;潘行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 |
| 主分类号: | H04B3/00 | 分类号: | H04B3/00 |
| 代理公司: | 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专利咨询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赵昌桂 |
| 地址: | 北京市西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应答 脉冲 轨道电路 设备 | ||
本发明主要用于无交流电源或无可靠交流电源地区(以上简称无交流电源地区)铁路与公路平交道口的接近区段,也可用于车站的接近区段。
现有轨道电路设备中,有一种阀式轨道电路,它与一般轨道电路不同,是一种双向传输信息的轨道电路设备,它的发送和接收设备集中放在钢轨线路近端,道口信号采用这种轨道电路时,虽然不需要有线通道,但其耗电量大,不适合在无交流电源地区使用。
为了加快无交流电源地区道口防护设备的发展,研制具有省电、省电缆、集中供电等特点的道口防护设备是有重要意义的,这里的技术关键是研制具有上述特点的新型轨道电路设备。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这一技术关键而研制的一种省电的、利用钢轨线路双向传输脉冲信息的轨道电路设备。
本发明为了考虑省电,钢轨线路中传输的信号是选用占空比很小的脉冲信号,每秒发送一个脉冲,因此平均功率小,但是有足够大的瞬时功率。
本发明为了考虑省电缆和集中供电,将轨道电路的脉冲的发送和接收设备均放在道口房,轨道电路的远端仅设一信息转换设备,利用钢轨线路往返传输信息,不设有线通道。
因此,本发明既具有脉冲轨道电路省电的优点,又具有阀式轨道电路省电缆和集中供电的优点,是一种新型的轨道电路制式。
由于本制式是在钢轨线路中往返传输脉冲信号,故本发明称为应答式脉冲轨道电路设备。
本发明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图1中(1)和(11)为信息转换设备,(2)为下行轨道电路的钢轨线路(简称为下行钢轨线路),(12)为上行轨道电路的钢轨线路(简称为上行钢轨线路),(3)和(13)为第一接收电路,(4)和(14)为时分继电器,(5)和(15)为时分继电器的后接点,(6)和(16)为时分继电器的前接点,(7)和(17)为第二接收电路,(8)和(18)为可控硅,(9)和(19)为发送电容器,(10)和(20)为发送电路,(21)为时钟。(1)、(2)、(3)、(4)、(5)、(6)、(7)、(8)、(9)、(10)组成下行轨道电路,(11)、(12)、(13)、(14)、(15)、(16)、(17)、(18)、(19)、(20)组成上行轨道电路。现在对图1说明如下。
(一)、时分继电器(4)和(14)选用JAS型水银湿簧继电器,其工作寿命超过一亿次。
(二)、发送电容器(9)、可控硅(8)和时分继电器的后接点(5)组成脉冲形成电路,向下行钢轨线路(2)发送脉冲;同理(19)、(18)、(15)也组成脉冲形成电路,向(12)发送脉冲。
(三)、由发送电路(10)控制发送电容器(9)的充电和触发可控硅(8),使发送电容器(9)向(2)放电;同理(20)控制(19)的充电和触发(18),使(19)向(12)放电。(9)和(19)每秒各充放电一次。(9)和(19)的电容量为2000μF。
(四)、信息转换设备(1)和(11)均为一个铁芯线圈,其电感量为15毫亨-30毫亨。其作用是分别接收由(2)和(12)传送来的发送脉冲信号,又分别向(2)和(12)发送返回脉冲信号,使在(2)和(12)中发生往返传输脉冲信号的过程。
(五)、第一接收电路(3)和(13)分别与发送电路(10)和(20)配合,控制时分继电器(4)和(14)脉动工作,以时分制区分脉冲的发送和接收,另外还起抗车电干扰的作用。
(六)、时分继电器(4)和(14)分别在第一接收电路(3)和(13)接收到(2)和(12)的返回脉冲信号后延迟5毫秒-15毫秒吸起。
(七)、第二接收电路(7)和(17)分别在(4)和(14)吸起后,才接收(2)和(12)的返回脉冲信号。这就是说(3)、(4)、(7)和(13)、(14)、(17)分别构成了(2)和(12)的双重接收,起到对脉幅和脉宽作双重鉴别接收的作用,防护钢轨电感所产生的返回干扰脉冲。
(八)、下行轨道电路和上行轨道电路共用一个时钟(21)。该时钟产生两路频率为1赫,相差180°的方波输出,其中一路称为0相,另一路称为π相。0相和π相交替控制下行轨道电路和上行轨道电路的脉冲发送和接收,使它们相互锁闭,达到以时间分割法防护轨端绝缘破损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未经北方交通大学电信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203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