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多量程测力计称重仪无效
| 申请号: | 85108400 | 申请日: | 1985-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8400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7-20 |
| 发明(设计)人: | 内村光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京电气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1G3/14 | 分类号: | G01G3/14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吴增勇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量 测力计 称重 | ||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测力计称重仪,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多量程的测力计称重仪,该仪器采用具有不同称量范围的多个测力计,能以高度的精确性在一个宽广的载荷范围内称料。
通常,一个多量程称重仪具有对应于待称重量的不同的刻度范围。例如,重量量程为0到2.5kg时,则一个刻度对应1g重量,而对重量为2.5至10kg的量程来说,则一个刻度对应于5g,对重量为10至35kg的量程来说,一个刻度对应10g。按常规,在这样一种多量程称量仪中,在单个测力计范围内,刻度是变化的,因此,要求具有1/35000的精度。
为确保这样一种精度,则必须注意测力计框架的材料并注意选择应变计,还必须对一个AD变换器提出很高的精度要求等等。因此,从成本和可靠性观点出发而能批量生产时,是很难得到这类称重仪的。
作为使多量程称重仪能在一个宽广的称重范围内获得高度精确性的方法之一,如已在日本专利申请59-172297等等中提出的那样:该仪器包括一个低称重测力计和一个高称重测力计的组合,以便在不同的称重范围内称重。就这类多量程称重仪而言,虽消除了上述的这样一些问题,但如果对测力计施加偏载,则极易出现摆动。这种摆动是由下述特性产生的:如果一个测力计在其长度方向上抵制偏载的能力强,而在垂直其长度的方向上抵制偏载的能力非常弱,则在重量方向上扭转。
现对附图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一个纵向截面图,表明在已有技术中可避免摆动的测力计装置的一个实例;
图2是图1装置的一个平面图;
图3是电气线路的方块图;
图4是表明在已有技术中另一实例的纵向截面图;
图5是图4装置的一个纵向截面的侧视图;
图6是一个上部支承面的立体图;
图7是一个纵向截面正视图,表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8是图7装置的一个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9是移去托盘的图7装置的平面图;和
图10是一个流程图,表明无论是从一个低称重测力计,还是一个高称重测力计读入数据的操作。
现参照图1至3,来描述在已有技术中为避免摆动所构成的一种多量程称重仪的一个实例,底板1是由一种高强度的板料制成,并在其上安装了多个底脚2,放置于地板上。一个高称重测力计3,随着固定部分4将其固定到底板上面安装在底板1的横向中心线上。在此略去对高称重测力计3的结构的详细说明,测力计3包含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状的测力计本体6,该本体6具有4个薄壁变形部分5,而应变计7粘附于测力计本体6的薄壁变形部分5上,一个上部基面9被固定在高称重测力计3的接受负载部分8,同时,低称重测力计10的固定部分11被固定在上部基面9的另一端。低称重测力计10具有类似于高称重测力计3的结构,并定位在高称重测力计3的一个长度延伸线上。换句话说,高称重测力计3和低称重测力计10均定位于底板1的横向中心线上。托架13安装在低称重测力计10的负载接受部分12上,托架14置于托架13上。托架14的中心与底板1的中心重合。由低称重测力计10引出的一根(诸如硅涂层导线)软连接线15被弯成环状。连到位于底板1的电子线路部分16。由高称重测力计3也引出一根由连接线组成的输出电线17连到电子线路部分16。如图3所示,电子线路部分16包括一对分别连到低和高称重测力计3和10的放大器18和19。一对模-数转换器20和21,一对开关22和23,和一个CPU(中央处理器)24。CPU24可选择性地操作接通开关22和23,并被连至一个外部指示器25和一个外部接口26。
在如上述的这样一种结构中,当一种商品之类的重量被加到托盘14上时,则加载点定位在托盘14区的哪一位置上。是不可预料的,而且当加载点不在中央位置时。很自然,一个偏负载加到两测力计上。然而,由于高和低称重测力计3和10是彼此调节在相对于托盘14的中心线的长度位置上,所以偏载出现的频率是相当低的。此外,由于偏载所造成的低和高称重测力计10和3的弹性振动的出现率是低的,因而,由这种弹性振动所引起的摆动出现率也是低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京电气株式会社,未经东京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8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锂皂润滑脂组成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先导式溢流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