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正码速调整减小抖动的方法及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85100120 | 申请日: | 1985-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0120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2-10 |
| 发明(设计)人: | 曾烈光;冯重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J3/07 | 分类号: | H04J3/07 |
| 代理公司: | 清华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兰芝 |
| 地址: |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正码速 调整 减小 抖动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数字复接的码速调整技术及其实现装置。
输出抖动大小是码速调整数字复接的主要技术指标。在数字复接器中普遍采用了正码速调整技术。国际电联(CCITT)已建议正码速调整的输出抖动在20ui%到35ui%之间。
数字通信的许多业务,如图象、载波等对抖动指标的要求是很严格的。CCITT已建议的正码速调整输出指标不能完全满足这种要求。同时,抖动在数字系统中是随码速调整转接次数的增加而线性积累的,CCITTG703建议规定了系统总抖动不能大于150ui%的容限,这种容限限制了已有的正码速调整器在需要频繁转接的数字系统中的应用。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减小码速调整输出抖动。国际电联(CCITT)1984年国际会议把如何减小码速调整输出抖动问题列入了1985-1988年研究期的研究课题。为减小正码速调整抖动,日本专利JP昭56-21440(A)公开的一种多级同步的正码速调整方法,其装置的码速调整端由同步脉冲发生器、调整控制及指示形成电路、相位比较器、缓冲存储器等组成的两个完整的、各自实现同步的正码速调整装置串接而成;码速恢复端则是由载信时隙恢复电路、缓冲存储器、锁相环等组成的两个完整的正码速恢复装置串接而成。第一级正码速调整装置的输入被同步信号是Fi,输出同步化信号Fo'和塞入指示S1,第二级正码速调整装置则以Fo'为输入被同步信号,输出同步化信号是Fo和塞入指示Sa。为进行第一级同步化处理,设计了一个帧结构及其塞入比Sr1,在调整时,Sr1随着输入Fi随机变化,实现同步。为进行第二级同步化处理,必须再设计一个与第一级完全不同的帧结构和一个塞入比Sr2,在调整时,Sr2随着Fo′随机变化,实现同步;码速恢复时,两级码速恢复装置分别对应两级塞入同步调整进行码速恢复。若Sr1=q1/P1,Sr2=q2/P1(p1、q1、p2、q2为整数且互质),则这种调整方法的输出抖动峰峰值Sr′=1/P1+1/P2(ui)。由于第一级帧结构参数和第二级帧结构参数可以灵活设计,因而可仔细设计这些参数以减小等候抖动,该装置的抖动峰峰值Sr′可小到0.09ui,这种方法的缺点是:(1)由于采用了两个各不相同的正码速调整帧结构(且不同于CCITT建议的正码速调整帧结构),进行两级塞入同步调整,不存在一个与两级塞入比相关的总塞入比,所以码速恢复端必须有两级码速恢复装置分别对两级塞入同步进行码速恢复,而世界通用的正码速调整装置只有一级码速恢复,故这种方法不能与现有的且已形成世界通用标准的正码速调整兼容,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它的实用性。(2)设备量大,比通用的正码速调整装置增加了一倍。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减小正码速调整的输出抖动。
本发明基于塞入比越小,等候抖动越小的原理,将塞入比ρ分成ρ1和ρ2两部分,ρ=ρ1+ρ2。其中,ρ1为简单分式N/M,并且ρ1小于且接近于容差范围内ρ的最小值ρmin,同时,1/M·fsmax>>fL。这里,fsmax为最大码速调整率,fL为码速恢复锁相环低通截止频率,M,N为整数。如果用塞入比为ρ1的调整和塞入比为ρ2的调整这两次相对独立调整来代替通常的塞入比为ρ的一次调整,那么:
由于ρ1=N/M,M、N为简单整数,ρ1设计好后即为固定值,则塞入比为ρ1的调整产生的等候抖动的频率为1/M·fsmax,而1/M·fsmax>>fL,因而其等候抖动将被码速恢复锁相环充分去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0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蜜蜂花粉酒生产工艺
- 下一篇:能引起生物效应的搪瓷板的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