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220845.0 | 申请日: | 2023-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54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 发明(设计)人: | 朱翠翠;张继君;王少飞;魏奕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H01M10/42;H01M50/103;H01M50/15;H01M50/209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飞联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57 | 代理人: | 廖培成 |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单体 用电 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电池单体包括外壳、电极组件和压力检测单元。电极组件设置于外壳的内部。压力检测单元设置于外壳的内部,且位于电极组件和外壳的内表面之间。其中,压力检测单元为薄膜式压力传感器;和/或,压力检测单元为薄膜式压力温度传感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电池技术的发展中,如何提高电池的可靠性,是电池技术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其能够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本申请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包括外壳、电极组件和压力检测单元。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压力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其中,所述压力检测单元为薄膜式压力传感器;和/或,所述压力检测单元为薄膜式压力温度传感器。
上述方案中,压力检测单元设置于外壳的内部并位于电极组件和外壳的内表面之间,能够有效地检测电极组件的压力状态,从而能够准确地获取电池单体内部产生的膨胀力,进而能够提高电池对热失控进行预警的准确性,使得电池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压力检测单元为薄膜式压力传感器时,通过将薄膜式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电极组件和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检测电极组件的压力状态,从而能够准确地获取电池单体内部产生的膨胀力,进而能够提高电池对热失控进行预警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薄膜式压力传感器为面分布式压力传感器,较单点式压力传感器而言,具有较大的检测面积,即在单位面积内具有多个压力检测点,进而能够有效地检测电极组件的压力状态,使得电池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再一方面,薄膜式压力传感器呈薄膜式,其平整度高,能降低因为传感器等异物的植入对电极组件造成的单点过压等影响,使得电池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当压力检测单元为薄膜式压力温度传感器时,通过将薄膜式压力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电极组件和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检测电极组件的压力状态和温度状态,从而能够准确地获取电池单体内部产生的膨胀力以及电池单体内部的温度,进而能够提高电池对热失控进行预警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薄膜式压力温度传感器中用于检测压力的部件为面分布式压力传感器,较单点式压力传感器而言,具有较大的检测面积,即在单位面积内具有多个压力检测点,进而能够有效地检测电极组件的压力状态,使得电池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再一方面,薄膜式压力温度传感器呈薄膜式,其平整度高,能降低因为传感器等异物的植入对电极组件造成的单点过压等影响,使得电池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力检测单元呈片状。
上述方案,压力检测单元呈片状,一方面,能够与电极组件贴合,以有效的检测电极组件的压力状态,另一方面,其表面平整度高,能降低因为传感器等异物的植入对电极组件造成的单点过压等影响,进而使得电池单体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压力检测单元的压力检测范围为P,满足0<P≤10MPa,检测精度不小于10kPa;和/或,所述压力检测单元的单位面积检测点位数量为A,满足A≥4点/c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208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