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装置及可折叠电子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222545622.5 | 申请日: | 2022-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724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岗超;吴昊;徐正一;李云勇;唐泽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G06F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钞朝燕;刘芳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 装置 可折叠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及可折叠电子设备,折叠装置包括主轴机构和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联动件,联动件的转动端与主轴机构转动配合,联动件的转动端还通过凸轮与阻尼机构配合,实现折叠装置的悬停并提供阻尼手感。还可以包括止位件,止位件可固定在联动件、或联动件和连接件的其中一个上,止位件上具有第一抵接面,在主轴机构、或联动件和连接件的另一个上具有第二抵接面,当折叠装置处于展平状态,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抵接,以实现对联动件转动的止位,止位作用发生在折叠装置内,且作用于与阻尼机构直接配合的联动件上,减小了止位作用的公差链,并直接有效的减小由于阻尼结构易导致的过折现象,提升展平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装置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屏技术的逐渐成熟,促使电子设备的显示方式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可折叠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出现,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可根据不同使用场景灵活变化切换模式,同时还具有高的占屏比和清晰度,如以可折叠手机为例,手机折叠后可以只有传统手机大小,方便携带,而展开后却可以有平板的显示尺寸,这些特点使可折叠设备成为深受人们追捧的产品之一。
目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以可折叠为两层的电子设备为例,一般包括两个中框和一个折叠装置,两个中框之间通过折叠装置实现转动配合,使得两个中框能够相对发生转动,进而使两个中框可以相互叠合或展开。当两个中框完全合拢至相互平行时,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也称折叠状态),当两个中框处于打开状态,两中框以及折叠装置中相邻两者间大致呈180°(允许存在少许偏差)时,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也称展平状态),当两个中框相对转动处于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电子设备处于中间状态。当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需对两中框的转动限位,以保证电子设备处于该状态,例如,两中框相邻的一端可以相互抵接,限制两中框继续转动,使电子设备保持展平状态。
然而通过中框的相互抵接实现转动限位,限位作用力需从中框传递至折叠装置处,存在公差链长而导致展平效果较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及可折叠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的可折叠电子设备通过中框相互抵接实现转动限位,展平效果较差的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折叠装置,包括主轴机构和两个转动机构,两个转动机构分别位于主轴机构的两侧,转动机构包括联动件,联动件包括相对的转动端和滑动端,转动端与主轴机构转动配合,从而实现转动机构与主轴机构的转动配合,两转动机构分别与两中框连接,进而实现中框与主轴机构的转动配合。
还包括阻尼机构,阻尼机构设置在主轴机构上,阻尼机构包括第一凸轮结构,第一凸轮结构位于转动端沿轴向上的至少一侧,转动端上具有第二凸轮结构,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凸轮配合,使阻尼机构作用于联动件,实现对联动件转动的控制,进而实现在无外力作用下折叠装置的悬停,有利于电子设备实现并保持在折叠状态或展平状态。此外,还能够提供明显的停顿感,增强折叠装置转动的阻尼手感。
还包括止位件和调节件,止位件通过调节件固定于滑动端上,止位件具有第一抵接面,主轴机构具有第二抵接面,当折叠装置处于展平状态,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抵接配合,通过止位件对联动件的转动起到止位作用,限制了联动件相对主轴机构的进一步转动,进而使摆动件、连接件停止转动,也即整个转动机构停止转动,使折叠装置能够保持在展平状态,从而提升电子设备的展平效果。
而通过止位件实现对联动件与主轴机构间转动的止位,与通过中框抵接实现转动限位相比,止位作用发生在折叠装置内,减小了公差链。而且,止位作用发生在与阻尼机构直接配合的联动件上,与止位作用发生在摆动件与主轴机构、连接件与主轴机构以及两中框之间相比,直接有效的减小或避免了在阻尼结构作用下使联动件的进一步转动而导致过折的现象,进一步显著的减小了公差链,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展平止位效果,提升电子设备的展平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5456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履带吊的无线重量信号采集传输模块
- 下一篇:一种发光模组、车灯及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