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体应急快速排水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21046149.X | 申请日: | 2022-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9947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 发明(设计)人: | 冯永林;林渊;屈小波;叶卫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营海东造船厂 |
| 主分类号: | B63B13/00 | 分类号: | B63B13/00 |
| 代理公司: | 浙江维创盈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477 | 代理人: | 龚洋洋 |
| 地址: | 318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体 应急 快速 排水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船体应急快速排水系统,属于船舶用设备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船舶本体,所述船舶本体包括:舱室,若干舱室分布于船舶本体上,所述舱室包括中间舱以及置于中间舱两侧的侧舱,所述中间舱与侧舱设置有隔板;海底门,置于中间舱的底部;消防泵,置于中间舱中;舱底泵,置于侧舱以及中间舱中;水位传感器,置于中间舱以及侧舱中,所述水位传感器包括第一警戒线、第二警戒线;第一导流口,置于隔板上,所述第一导流口设置有阀体。本申请提供一种船体应急快速排水系统,当船舶本体内的舱室出现漏水时能够快速的排出到船舶本体外。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船舶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体应急快速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运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船舶进入江河湖海,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开始增多,其中船舱进水沉沉事故尤为多见,而现有的一些船舶系统缺乏相应安全系统,从而导致悲剧发生。
现有公开号为CN21039150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船舶防沉报警应急系统,包括总控制箱、水泵控制器、水泵,所述总控制箱上设置有电子显示板、水流指示器、高低水位报警器,所述总控制箱内设置联动控制器,船舶安装有声光报警器和导航模块,船舶内水泵,船舶底部包括多个舱室,每个舱室内安装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水泵的进水口连接多根吸水管,吸水管上均设置电磁阀,其中一根吸水管连接设置于船底的海底门且水管上设置电磁阀,其余几根吸水管的另一端分别位于每个舱室地面。
上述应急系统虽然在舱室内进水后能够自动排水,但是其排水是通过消防系统改造而成,排水速度欠佳,还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船体应急快速排水系统,当船舶本体内的舱室出现漏水时能够快速的排出到船舶本体外。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船体应急快速排水系统,包括船舶本体,所述船舶本体包括:舱室,若干舱室分布于船舶本体上,所述舱室包括中间舱以及置于中间舱两侧的侧舱,所述中间舱与侧舱设置有隔板;海底门,置于中间舱的底部;消防泵,置于中间舱中;舱底泵,置于侧舱以及中间舱中;水位传感器,置于中间舱以及侧舱中,所述水位传感器包括第一警戒线、第二警戒线;第一导流口,置于隔板上,所述第一导流口设置有阀体。
船舶本体内具有若干舱室,各舱室均可存储海水,便于控制船舶本体的重心高度,船舶本体通过海底门向舱室内通入海水,舱室分隔成中间舱和侧舱,中间舱和侧舱之间通过隔板相互分隔,且相互之间不能随意流通,消防使用的水从中间舱中抽取,中间舱以及侧舱均设置有水位传感器,通过水位传感器检测船舱中各个舱室的水位,正常状态中间舱以及侧舱储水位于第一警戒线下,当船舶本体的侧舱发生漏水或者其他现象,导致侧舱的水位高于第一警戒线低于第二警戒线时,打开侧舱的舱底泵进行抽水,将侧舱内的水排向船舶本体外,当侧舱的水位高于第二警戒线时,将隔板上的阀体打开,将侧舱中的水导向中间舱中,此时中间舱的消防泵以及舱底泵打开,通过消防泵以及舱底泵同时抽取中间舱中的水,将船舶本体中的水快速排出,且保持船舶本体重心的稳定性,防止船舶本体侧翻,当船舶本体的中间舱发生漏水或者其他现象,当中间舱的水位置于第一警戒线与第二警戒线外之间时,打开消防泵以及舱底泵,抽取中间舱中的水,当水位持续上升超过第二警戒线时,打开阀体,将中间舱中的水导向侧舱中,利用侧舱中的舱底泵同时排水,提高舱室内的排水速度,但是当侧舱中的水位高于第二警戒线时,立即关闭阀体,防止舱室内水位过高导致船舶本体直接沉没。
进一步的,所述消防泵连接有第一排水管,第一排水管延伸至船舶本体外。
消防泵连接第一排水管,排水管的一端与消防泵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船舶本体外,具体延伸至船舶本体的甲板上,通过第一排水管向船舶本体外排水,通过第一排水管连接软管,还能实现对船舶本体进行灭火功能,中间舱之间分隔但是相互连通,使各中间舱的水位高度一致,且仅通过一个消防泵就能实现对所有中间舱的排水功能,且保证船舶本体的重心较稳定不易侧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营海东造船厂,未经国营海东造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0461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