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耐热高钪Al-Cu-Mg系合金及其制造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2211401941.7 | 申请日: | 2022-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521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秦晋;谭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力鸿(深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贺晓芳 |
| 主分类号: | C22C21/16 | 分类号: | C22C21/16;C22C1/03;C22F1/057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诺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14 | 代理人: | 许飞 |
| 地址: | 518172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耐热 al cu mg 合金 及其 制造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耐热高钪Al‑Cu‑Mg系合金及其制造工艺,合金的组成元素包括Cu、Mg、Mn、Ti、Zr、Sc和Al。本发明通过实施有效、可执行的复合微合金化手段及配套合理的形变热处理工艺制度,克服传统可热处理强化型铝合金在300℃‑400℃高温服役环境时强度不足的瓶颈问题,同时对要求短期或是长期服役的部件做出不同的微观组织调整,从而满足室温/高温环境下高强、耐热的特点。采用非等温均匀化方法,在低温(350℃)均匀化尽可能析出全部的Al3(Sc,Zr)/Al3Sc。中温(350~450℃)先让Cu原子进行扩散,尽可能消除枝晶偏析。高温(450~520℃)加快均匀化过程,使合金成分均匀,在高温均匀化中避免Al基体中Sc原子和Cu原子相互作用形成W相。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铝合金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耐热含Sc的Al-Cu-Mg合金及其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2xxx系(Al-Cu)合金作为可时效强化型铝合金的典型代表,具有高的比强度、优异的抗冲击性能,抗应力腐蚀性能和良好的焊接性,在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通常被认为是铝合金中较好的耐热性的系列。以2519合金为例,其主要的合金化元素包括Cu:5.3~6.4%、Mg:0.05~0.40%、Mn:0.10~0.50%以及Ti、Zr等其他元素。然而,在超过300℃服役环境下,Al-Cu-Mg合金中强化相容易发生粗化,导致合金快速软化并失效。
Al-Cu-Mg可时效强化型合金的耐热性研究的经典思路为增大Cu/Mg比,相图中所处相区为α+θ,其中起主要强化作用的析出相是针状的θ',θ'与基体呈半共格关系,可提高合金强化效果,并保证其在200℃附近可承受200MPa以上的大应力,拥有极为优异的抗高温性能。然而,对于更高温度,例如300~400℃服役环境下,θ'相并不继续保持其优良的热稳定性而快速粗化,导致Al-Cu-Mg合金在上述区间内亦发生快速软化失效。
研究发现,铝合金中添加Sc在凝固过程析出Al3Sc作为异质形核质点起到细化晶粒的效果,从而提高材料力学性能。在热处理过程中析出与基体共格的弥散分布Al3Sc粒子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被公认为是提升铝基合金高温服役性能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Sc的价格过高,解决思路则是通过Sc、Zr等稀土元素添加在原有析出序列之外引入独立的Al3X(X=Sc、Zr等)析出。Sc和原合金中存在的Zr元素将形成与Al3Sc粒子类似的一个富Zr的壳包裹Sc的Al3(Sc, Zr)粒子,核壳结构的Al3(Sc, Zr)和α-Al基体错配度更低,具有晶粒细化和弥散强化作用。
虽然添加稀土元素对力学性能有所改善,但是在Cu含量较高的Al-Cu-Mg合金中,Sc与Cu会形成W相,减少了合金中固溶的Cu原子的含量,进而减少了合金中强化相θ'的密度,力学性能降低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高钪Al-Cu-Mg合金热处理工艺,减少W相的形成,改善其在300~400℃严酷服役环境下的力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提供一种高强耐热高钪Al-Cu-Mg合金及其制造工艺。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
一种高强耐热高钪Al-Cu-Mg合金,其质量组成为:Cu 5.3~6.4%,Mg 0.05~0.40%,Mn 0.10~0.50%,Ti 0.02~0.10%,Zr 0.10~0.25%,Yb 0.20~0.40%,Sc 0.30~0.80%,不可避免的杂质,余量Al。
在一些高强耐热高钪Al-Cu-Mg合金的实例中,Sc的含量为0.30~0.70%。
在一些高强耐热高钪Al-Cu-Mg合金的实例中,Sc的含量为0.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力鸿(深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贺晓芳,未经中力鸿(深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贺晓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019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日志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串联型电池故障预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