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等温量热的锂离子电池熵热系数测量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222859.8 | 申请日: | 2022-10-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53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 发明(设计)人: | 叶树亮;张兵;许金鑫;丁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R31/385 | 分类号: | G01R31/385;G01K17/00;G06F17/14 |
| 代理公司: | 杭州奥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72 | 代理人: | 王佳健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等温 锂离子电池 系数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等温量热的锂离子电池熵热系数测量方法,首先根据所选待测电池的几何尺寸,选择柔性加热器和匀热块,组装后安装在等温量热腔的上下两块热沉之间。安装温度传感器,并将待测电池与外部充放电设备相连。其次设定油浴温度,将外部充放电设备设置为恒流放电模式并启动。记录该过程中的电池产热功率变化,求得系统时间常数。然后将外部充放电设备设置为脉冲充放电模式并启动。记录该过程中电池产热功率变化和流经电池的电流。最后将系统时间常数、电池产热功率、流经电池的电流和电池温度进行傅里叶分析和修正计算,得到电池熵热系数。本发明提高了电池熵热系数的测量效率,并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热特性检测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基于等温量热的锂离子电池熵热系数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紧张,锂离子电池以其能量密度大、输出功率高、充放电寿命长、自放电小、绿色环保等优点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广泛[1-2]。为保证电池系统安全运行,如何对电池热失控问题进行防控,并建立全面且有效的电池安全管理系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3-5]。
只有根据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产热数据,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热管理系统的设计。被多数学者所认可和使用的电池产热模型是由Bernardi建立的[6],该模型将电池产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可逆熵变产热;另一部分是由于电池内阻而产生的不可逆热。许多研究表明可逆热对电池产热量具有重要影响[7-8],因此在研究电池热特性和设计电池安全管理系统时,需要将电池熵热系数考虑在内。
目前,广泛应用于电池熵热系数测量的方法是平衡电势法[9]。平衡电势法的原理是固定电池荷电状态(SOC)改变电池所处环境温度,并测量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开路电压。通过拟合电压-温度曲线,最终得到电池在此SOC下的熵热系数。虽然此方法易于实现熵热系数的测量,但是平衡电势法在用于电池熵热系数测量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单次只能测固定SOC下的熵热系数且耗时较长。第二,由于电池本身的自放电效应,当测量时间较长时,会引入测量误差。
参考文献:
[1]Jorgensen K.Technologies for electric,hybrid and hydrogenvehicles:Electricity from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transport[J].UtilitiesPolicy,16(2):72-79,2008.
[2]王青松,孙金华,何理.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特点及热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03:19-21,2005.
[3]梁波.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4.
[4]温泉,盛苗苗,董天哥.论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J].机械制造,2019,57(1):55-56,93.
[5]高飞朱,艳丽,齐创,等.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激源浅析[J].电源技术,2019,43(3):453-457.
[6]D.Bernardi,E.Pawlikowski,J.Newman.A General Energy Balance forBattery Systems[J].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1985,132(1).
[7]Ralph E.Williford,Vilayanur V.Viswanathan,Ji-Guang Zhang.Effectsof entropy changes in anodes and cathodes on the thermal behavior of lithiumion batterie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8,189(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未经中国计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228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稻蟹肥生态循环种养方法
- 下一篇:成像透镜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