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面船舶艉部动力舱段低噪声布局方案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058791.4 | 申请日: | 2022-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65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超;徐佳伟;庞福振;秦宇璇;汤旸;江沛;高聪;杜圆;郑嘉俊;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3H21/30 | 分类号: | B63H21/30;B63B15/00;B63B3/56 |
| 代理公司: | 南京行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04 | 代理人: | 李晓 |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面 船舶 动力 舱段低 噪声 布局 方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面船舶艉部动力舱段低噪声布局方案,将水面船舶壳体分为外壳与内壳,两壳体通过环肋与艏部减振限位器连接固定;对水面船舶螺旋桨及艉部动力舱内主机等强振动噪声源设备进行多级减隔振处理,动力舱设备安装在设备减振基座上,并在左右设置设备减振限位器,艉部动力舱与水面船舶内壳通过减振舱壁弹性连接;水面船舶上层建筑与水面船舶内壳通过支柱刚性连接,并在支柱与水面船舶外壳连接处设置减振装置。水面船舶正常航行时,动力舱设备工作产生的振动能量难以通过内部结构传递至水面船舶内壳体及上层建筑,从而达到减小水面船舶内部舱室振动噪声的目的。本方案能较好地控制水面船舶内部舱室振动噪声,达到提高舒适性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面船舶减振降噪的结构设计,具体涉及一种水面船舶艉部动力舱段低噪声布局方案。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水面船舶交通运输行业,无论是客运船舶或是货运船舶对于水面船舶的舒适性都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水面船舶工作时所产生的强振动噪声会引起船上人员的极度不适,尤其是随船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较高的振动噪声环境中,会对其生理及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减振降噪技术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如何降低水面船舶内部舱室振动噪声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发明人对现有文献及专利检索,相关公开现有技术主要包括:文献1:CN214875393U 一种用于船舶舱室降噪减振复合结构件;文献2:CN203332351U一种船舶住舱内的减振降噪结构;文献3:CN1275513A一种具有减振降噪装置的船舶。
专利文献1设计了一种用于船舶舱室降噪减振复合结构件,包括舱室墙体,舱室墙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降噪层,第一降噪层的内壁上端和下端均固定连接有呈矩形阵列分布的减振箱,且相邻减振箱相对的表面固定连接,八个减振箱的内底壁均开设有呈对称分布的滑槽;专利文献2设计了一种船舶住舱内的减振降噪结构,包括通过吊挂件悬挂在上层甲板的天花板,设置在下层甲板上的浮动地板,浮动地板上安装有底槽,与底槽相对的顶槽固定在天花板的一端,壁板的两端分别插入顶槽和底槽中,文献1和2的结构局限于局部舱室的应用;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具有减振降噪装置的船舶,其特征是在船舶的主要振源之前使船舶前体、后体分离,并在前体、后体分离处设置减振降噪隔离层,然后将船舶前体、后体与船舶隔离层作永久性或半永久性非刚性连接,文献3的硬性隔离忽视了船舶对整体结构强度的要求。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根据水面船舶高舒适性要求,对水面船舶整体布局合理规划,降低水面船舶艉部激励振动能量传递,以减小水面船舶内部舱室振动噪声。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面船舶艉部动力舱段低噪声布局方案,将水面船舶主船体内部通过减振舱壁结构分割为功能区域与艉部动力舱,所述功能区域作为水面船舶的主要功能舱室,所述艉部动力舱内布置强振动噪声源设备,所述强振动噪声源设备包括主机和发电机。
具体地,所述功能区域的水面船舶壳体分为外壳与内壳,两壳体通过环肋与艏部减振限位器连接固定,保证两壳体的相对位置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环肋配置阻振质量以进一步隔离结构声的传递 。
具体地,所述艉部动力舱内强振动噪声源设备进行多级减隔振处理,动力舱设备不与水面船舶壳体结构直接接触,其下部安装在设备减振基座上,并在左部与右部设置设备减振限位器,通过控制振动噪声来源降低水面船舶艉部激励,减小水面船舶内部舱室振动噪声。
具体地,水面船舶上层建筑涵括首楼、尾楼、桥楼等各种形式,水面船舶上层建筑与水面船舶内壳通过支柱刚性连接,并在支柱与水面船舶外壳连接处设置减振装置。
具体地,水面船舶螺旋桨及艉部动力舱与水面船舶内壳通过减振舱壁弹性连接,减振舱壁在周向方向采用多点减振处理,以减少水面船舶推进系统工作所产生的振动能量通过舱壁结构传递至水面船舶内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587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加热电芯和电池
- 下一篇:一种水下航行器艉部动力舱减振降噪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