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水下视觉的高级氧化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1045661.7 | 申请日: | 2022-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174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 发明(设计)人: | 朱羽廷;吴宜全;王志伟;王雪野;戴若彬;纪威;夏博宇;程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1/00 | 分类号: | G01N21/00;G01N33/18;C02F1/7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余莹 |
| 地址: | 20008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水下 视觉 高级 氧化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水下视觉的高级氧化系统及控制方法,涉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该系统应用于污水反应池,包括进水区、接触区、反应区和出水区,该系统包括:第一水下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接触区的第一图像信息;第二水下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反应区的第二图像信息;第三水下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出水区的第三图像信息;图像处理装置,与第一水下图像采集装置、第二水下图像采集装置以及第三水下图像采集装置电连接,图像处理装置用于基于第一图像信息、第二图像信息以及第三图像信息确定对应的水质监控信息;曝气装置,与图像处理装置电连接并与臭氧供气源导通连接,用于基于水质监控信息执行对应的臭氧供应调节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水下视觉的氧化系统以及一种高级氧化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活动越来越繁荣,由此导致人们对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而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工业生产的规模和种类也在不断增长,但由此导致了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日益增加的环境问题,相关规定提出对环境污染的更高处理要求,例如针对污水处理,要求进一步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对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艺的要求。
在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中,存在多种污水处理技术或污水处理工艺,而以臭氧接触氧化法为代表的高级氧化技术由于能够快速、无选择性、彻底利用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氧化各种有机与无机污染物,其污水处理效果较好,因此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为了保证充分的氧化去污效果,现有臭氧接触氧化技术主要通过向污水中投放过量的臭氧以保证对污水进行充分的处理,然而一方面,过量的臭氧投放将导致对环境的新污染,而针对过量臭氧的处理将导致企业额外的成本;另一方面,水质处于不断变化,因此传统的臭氧投放技术对臭氧的利用率较低,同时在水质较好时,会进一步提高臭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企业的臭氧处理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水下视觉的高级氧化系统及控制方法,通过对现有污水氧化处理系统进行改进,采用全自动控制的方式对臭氧的供给进行自适应控制,从而实现了臭氧的精确供给,提高了臭氧的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员工的工作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水下视觉的高级氧化系统,所述高级氧化系统应用于污水反应池,所述污水反应池包括进水区、接触区、反应区和出水区,所述高级氧化系统包括:第一水下图像采集装置,配置于所述接触区,用于采集所述接触区的第一图像信息;第二水下图像采集装置,配置于所述反应区,用于采集所述反应区的第二图像信息;第三水下图像采集装置,配置于所述出水区,用于采集所述出水区的第三图像信息;图像处理装置,与所述第一水下图像采集装置、所述第二水下图像采集装置以及所述第三水下图像采集装置电连接,所述图像处理装置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图像信息、所述第二图像信息以及所述第三图像信息确定对应的水质监控信息;曝气装置,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电连接并与臭氧供气源导通连接,用于基于所述水质监控信息执行对应的臭氧供应调节操作。
优选地,所述水质监控信息包括色度监控信息,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图像信息、所述第二图像信息以及所述第三图像信息确定对应的水质监控信息,包括:依次对所述第一图像信息、所述第二图像信息以及所述第三图像信息进行图像识别,获得对应的第一色度信息、第二色度信息以及第三色度信息;对所述第一色度信息、所述第二色度信息以及所述第三色度信息进行分析,获得色度变化信息;判断所述色度变化信息是否大于预设色度阈值,生成第一判断结果;基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生成对应的色度监控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456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滤、太阳能与反渗透联合海水淡化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英语听力训练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