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用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825685.8 | 申请日: | 2022-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087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 发明(设计)人: | 肖尊群;王慧;司建涛;许彩云;王福琦;吕振滔;常燕斌;石银磊;罗科奇;林健;耿星月;舒志鹏;王先亚;钟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 |
| 主分类号: | C04B24/16 | 分类号: | C04B24/16;C04B28/00;C04B103/40 |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姜婷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拌流态 固化 分散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用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预拌流态固化土用分散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阻粘减水剂5‑15份、稳定剂0.5‑0.8份、水85‑95份;其中,阻粘减水剂为无机分散剂与氨基磺酸系减水剂复配而成,且无机分散剂为水玻璃、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在提高淤泥质黏性土浆液的流动性前提下,通过阻粘减水剂的减水作用,调节流态固化土各龄期的强度,并且实现了淤泥质黏性土浆液的快速分散,为非干燥条件下原状土制备预拌流态固化土的施工工艺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本发明的分散剂具有分散速度快、腐蚀性低、减水、稳定性好、掺量少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用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预拌流态固化土广泛应用于基坑、路基、地下管廊的回填工程中,它是将淤泥、泥炭或淤泥质黏性土通过专用的固化剂和专用的搅拌工艺制成预拌流态固化土,并应用于相应的回填工程中。现有的流态固化土需要对淤泥质黏性土进行烘干、破碎和筛分处理,施工成本高,施工工期长,大大限制了流态固化土的工程应用范围。实现在原位淤泥质黏性土的基础上,制作预拌流态固化土,是预拌流态固化土推广应用的关键。原位淤泥质黏性土的流动性差,在搅拌过程中黏土颗粒极易吸附在搅拌设备的转动轴叶片上,从而在叶片上形成“泥球”,进而导致固化剂不能与淤泥质黏性土充分拌合形成满足灌注要求的预拌流态固化土。为此,寻求合适的技术方案,解决淤泥质黏性土在制作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是实现非干燥条件下预拌流态固化土制作工艺的关键。
专利CN113651550 A公开了一种由降粘附分散组分、渗透分散组分、包裹分散组分组成的分散剂,分散剂溶液与泡沫剂联合使用。上述专利的主要技术思路是利用分散剂与泡沫剂联用对黏土颗粒的快速渗透、吸附和分解作用,或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通过提高粘性土的压缩性,从而解决盾构在黏性土层施工过程中刀盘形成的“泥饼”问题。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非干燥条件下,淤泥质黏性土制备预拌流态固化土过程中分散剂的研究。淤泥质黏性土由于含水率高、粘性强、有机质含量高、渗透性小、搅拌设备金属表面对黏土颗粒的吸附力强等特点,在添加专用固化料之前,需要对淤泥质黏性土进行分散、液化处理,形成淤泥质黏土悬浊浆液,然后加入专用固化料,进而实现专用固化料与淤泥质黏土悬浊浆液之间的充分拌合,进而制成符合灌注流动性要求的预拌流态固化土。发明人发现,要实现上述过程,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1)降低黏性土颗粒对转动轴叶片表面之间的吸附力,降低无效搅拌空间;2)消除淤泥质黏土微观颗粒之间的粘结强度,进而提高淤泥质黏性土的分散效率;3)减少淤泥质黏土浆液的用水量,在保证预拌流态固化土强度的同时,满足可灌性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用分散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解决现有技术中流态固化土需要对淤泥质黏性土进行烘干、破碎和筛分处理导致施工成本高、施工工期长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用分散剂,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阻粘减水剂5-15份、稳定剂0.5-0.8份、水85-95份;其中,阻粘减水剂为无机分散剂与氨基磺酸系减水剂复配而成,且无机分散剂为水玻璃、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用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阻粘减水剂、稳定剂和水混合均匀,得到预拌流态固化土用分散剂。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预拌流态固化土用分散剂的应用,该预拌流态固化土用分散剂应用于原位淤泥质黏性土制备预拌流态固化土。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未经武汉工程大学;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256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