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01979.8 | 申请日: | 2022-04-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92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 发明(设计)人: | 孟洋;吕贺;曹荣幸;薛玉雄;梅博;张洪伟;刘洋;郑澍;李红霞;韩丹;曾祥华;李兴冀;杨剑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3308 | 分类号: | G06F30/3308;G06F30/337;G06F111/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陈建和 |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mos 反相器单 粒子 效应 仿真 方法 | ||
1.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根据待测器件的结构图及工艺参数,利用TCAD软件进行器件结构建模,定义器件结构和尺寸;然后定义器件各个区域的尺寸、材料类型、掺杂类型及掺杂浓度;最后定义器件的电极及网格划分信息;
步骤2:在建立器件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添加物理模型,包括:迁移率模型、复合模型、载流子统计模型、碰撞离化模型,以此通过数值计算方式,仿真获得器件的真实物理特性;
步骤3:器件电学特性仿真,具体包括:首先,将器件相关电极短接,以此引出接地端、电源端、输入端、输出端;其次,将器件输出端设置为电流边界;接着,给器件接地端和电源端加压,使器件进入工作状态;最后,在器件输入端加偏压,电压初值为0V,终值为3.3V,步长为0.1V,以此仿真获得器件的电学特性;
步骤4:若步骤3仿真得到的器件电学特性不完全符合器件实际的电学特性,则进行迭代优化仿真参数,参数包括:器件尺寸、各区域尺寸、各区域掺杂浓度、沟道长度、载流子寿命,直至仿真得到的电学特性与器件试验结果相符合;
步骤5:构建单粒子模型,具体包括:在器件电学特性仿真完成的基础上添加单粒子模块,单粒子模块定义信息包括:入射粒子的LET、径迹半径、入射深度、入射位置、电荷生成脉冲的特征时间,通过将器件接地电极置0V、电源电极置3.3V、输入端置低电平或高电平,使器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再由不同能量的粒子入射器件以此仿真器件的SEL;
步骤6:确定敏感区域,具体包括:给器件电极加偏置,当器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且输入端为低电平时,固定粒子LET值,改变粒子入射位置,分别选取入射器件的8个电极区域,然后根据漏极电荷收集量来判断敏感区域;当器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且输入端为高电平时,重复上述过程得到此时的敏感区域;最后,根据不同输入条件下,两个敏感区域的漏极电流来判断最敏感区域;
步骤7:确定器件最敏感区域之后,在最敏感区域处固定单粒子入射位置,改变粒子LET值,LET值由小增大,当粒子入射器件后,致使器件漏极电流倍增,且随时间推移一直维持在一个大电流状态,则器件发生了SEL,否则未发生SEL,致使器件发生SEL的LET最小值为器件的SEL阈值;
步骤8:利用TCAD软件模拟仿真获得发生SEL时器件内部载流子浓度、电流密度、电场强度、电势随时间、空间分布的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器件的结构区域包括:P型衬底、N阱区、NMOS P+基区、NMOS N+源区、NMOS N+漏区、PMOS N+基区、PMOS P+源区、PMOS P+漏区、栅极氧化层、栅极沟道、NMOS电极、PMOS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网格划分采取非均匀划分,栅极沟道、PMOS P+漏区、PMOS N+基区、NMOS N+漏区、NMOS P+基区的网格相对其他区域较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CMOS反相器单粒子闩锁效应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LET值由小增大的步长为5MeV·cm2/m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0197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