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挡车辆加速响应性能评价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333240.8 | 申请日: | 2022-03-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5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 发明(设计)人: | 黄利华;姜震;田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何杰 |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挡 车辆 加速 响应 性能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挡车辆加速响应性能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车辆在平直路面上打开空调,在每个评价车速分别急踩25%、50%、75%、100%油门加速,对车辆的油门踏板信号、车速信号、整车加速度信号全程进行采集记录;对tip‑in响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评分,得到tip‑in响应客观得分T1;对加速响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评分,得到加速响应客观得分T2;对动力响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评分,得到动力响应客观得分T3;对最大加速度进行数据统计和计算,得到加速响应得分系数X;计算得到各评价点的加速响应得分y,计算得到各评价车速对应的加速响应得分Y。本发明得出的客观评价结果更接近于驾驶员的主观感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挡车辆加速响应性能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在车辆驾驶性评价领域,车辆加速响应性能是车辆加速性能里面的一个重点关注项。车辆加速性能包括了加速响应性能和绝对加速能力两方面。目前国内外车企评价车辆加速性能时逐渐从主观评价为主转为客观评价为主。主流评价方法是以不同油门在不同车速区间的加速时间为客观评价依据进行客观评价,例如申请号为CN201911042301.X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所提出的一种自动挡车辆加速性能测试方法,该方法能直观的反应车辆的绝对加速能力,但是不能代表车辆的加速响应性能,体现不出车辆加速瞬间的驾驶员感受。例如申请号为CN201710332862.8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所提出的一种稳车速下的瞬态油门变工况驾驶性指标识别算法,该方法没有区分具体车速,即在所有车速下加速瞬态的驾驶性指标识别算法都相同,然而在不同车速段加速时,驾驶员对相同加速度值的主观感受是有区别的,该方法不能保证所有车速段的客观评分值与驾驶员的主观感受完全一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自动挡车辆加速响应性能评价方法,以使得客观评价结果更接近于驾驶员的主观感受。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自动挡车辆加速响应性能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车辆在平直路面上打开空调,在每个评价车速分别急踩25%、50%、75%、100%油门加速,加速时油门需保持5秒以上时间再松开,且每次需加速到高于对应评价车速5kph以上再松开油门,对车辆的油门踏板信号、车速信号、整车加速度信号全程进行采集记录,评价车速包括10kph、20kph、30kph、40kph、50kph、60kph、70kph、80kph、90kph、100kph、110kph和120kph,
对25%、50%、75%、100%油门在各评价车速下的tip-in响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获得tip-in响应时间值,对照tip-in响应得分标准进行查值,得到25%、50%、75%、100%油门在各评价车速下的tip-in响应客观得分T1,
对25%、50%、75%、100%油门在各评价车速下的加速响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获得加速响应时间值,对照加速响应得分标准进行查值,得到25%、50%、75%、100%油门在各评价车速下的加速响应客观得分T2,
对25%、50%、75%、100%油门在各评价车速下的动力响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获得动力响应时间值,对照动力响应得分标准进行查值,得到25%、50%、75%、100%油门在各评价车速下的动力响应客观得分T3,
对25%、50%、75%、100%油门在各评价车速下的最大加速度进行数据统计,然后分别除以对应的最大加速度基准值再减去1,得到25%、50%、75%、100%油门在各评价车速下的加速响应得分系数X,
根据公式y=T1*0.4+T2*0.3+T3*0.3+X计算得到各评价点的加速响应得分y,根据公式Y=y(25%油门)*0.1+y(50%油门)*0.4+y(75%油门)*0.35+y(100%油门)*0.15计算得到各评价车速对应的加速响应得分Y,
tip-in响应得分标准、加速响应得分标准和照动力响应得分标准见表1: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332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