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高压线束分线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74972.X | 申请日: | 2022-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653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 发明(设计)人: | 潘惠芳;王行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惠芳 |
| 主分类号: | H02G3/08 | 分类号: | H02G3/08;H02G3/18;B60R16/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高压线 线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高压线分线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高压线束分线装置及方法,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一端部固定设置有进线固定装置,进线固定装置中夹持有第一高压线和第二高压线,第一高压线在外壳内部由弯前夹持装置和弯后夹持装置共同夹持,外壳两侧均铰接有侧封闭结构,外壳与侧盖相对侧面开设有矩形通孔,矩形通孔中设置有移线装置,外壳内上表面中间固定设置有循环冷却装置。该装置在弯前夹持装置中设置用以检测锁紧程度的检测装置,在过紧或过松状态下进行报警,避免高压线在过紧或过松的情况下漏电产生危险,同时通过弯前夹持装置中的数据控制弯后夹持装置,无需另外设置检测装置即可将第一高压线夹紧,同时节约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高压线分线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高压线束分线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指电动汽车,利用电能驱动电机工作产生动力来使汽车运行,节能环保,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的电动汽车已经开始从研究开发的阶段进入了产业化的阶段,电动汽车产业正在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在新能源汽车上有很多高压用电器件,根据整车实际需要会布置在整车不同的空间位置上,而高压线束一般比较粗硬,如果高压用电器件布置的比较分散,就会给高压线的布置和走线增加困难,故设计出了一种分线装置。
但是目前的分线装置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高压线自身较粗硬,使得其在分线装置内部折弯后固定位置较困难,其次线束在分线装置内部的走线先一致,再转入各个分支,此过程中无法控制线束锁紧程度,过紧或过松会在分支接口处漏电,危险性较大,此外,目前的分线装置均开设有散热孔对通电过程中的高压线束进行散热,但是灰尘会从散热孔进入分线装置中,加速高压线束老化。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高压线束分线装置,具备可检测夹紧程度、适用于各型号高压线以及内部循环冷却等优点,解决了无法控制线束锁紧程度以及开设散热孔导致灰尘进入加速高压线老化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无法控制线束锁紧程度以及开设散热孔导致灰尘进入加速高压线老化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高压线束分线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一端部固定设置有进线固定装置,所述进线固定装置中靠近两边处均设置有第一高压线,所述第一高压线在外壳内部由弯前夹持装置和弯后夹持装置共同夹持,所述外壳内上表面开设有上凹槽,所述上凹槽中卡接有弯前夹持装置,所述外壳内下表面两侧均开设有下凹槽,所述下凹槽与外壳侧面的距离小于上凹槽到外壳侧面的距离,所述下凹槽中卡接有弯后夹持装置,所述第一高压线折弯后从外壳两侧通出。
优选地,所述外壳靠近进线固定装置端部铰接有侧盖,所述侧盖外侧固定设置有侧盖把手;所述外壳两侧均铰接有侧封闭结构;所述外壳内上表面中间固定设置有循环冷却装置。
优选地,所述进线固定装置包括有第一伸缩杆、第一挡板、第一挡板卡块、第一弹簧、第二挡板和第二伸缩杆,所述外壳内一端部两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一伸缩杆,所述两第一伸缩杆相对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侧开设有槽,所述槽中卡接有第一挡板卡块,所述第一挡板卡块位于槽内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远离第一挡板卡块端部与槽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外壳内上表面位于两第一挡板卡块对应位置中间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
优选地,所述弯前夹持装置包括有第一卡块、第一夹持底板、支撑板、第三伸缩杆、气缸、第一夹板、第一卡槽、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所述上凹槽中卡接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夹持底板,所述第一夹持底板下端横板部分位于第一高压线下部,所述第一夹持底板竖板上端靠近第一高压线一侧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第一夹持底板位于支撑板下部靠近第一高压线侧面开设有第一卡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惠芳,未经潘惠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749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