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除气单元和电池壳体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43792.5 | 申请日: | 2022-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43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 发明(设计)人: | R·兹比拉尔;M·汉瑟尔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曼·胡默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119 | 分类号: | H01M50/119;H01M50/102;H01M50/308;B01D46/56;B01D46/62;B01D46/12;B01D46/10;B01D46/52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梁敬;司昆明 |
| 地址: | 德国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单元 壳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池壳体的电池除气单元,具有能够与电池壳体的压力平衡开口的边缘流体密封地相连接的基体,所述基体具有至少一个气体通孔,所述气体通孔在内侧面上被具有多个第一栅格开口的第一过滤器和布置在与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内侧面相对置的一侧上的、具有多个第二栅格开口的第二过滤器遮盖。所述过滤器中的至少一个过滤器完全搭接着所述气体通孔。所述基体具有至少一个固定器件作用区域,所述固定器件作用区域被设立用于将所述电池除气单元与电池壳体固定在一起。所述两个过滤器中的至少一个过滤器如此起波状地构造,使得在拉伸的状态中的纵向延伸范围沿着至少一个方向是在起波状的状态中的纵向延伸范围的至少1.3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尤其是机动车的牵引电池的电池除气单元和一种电池壳体。
背景技术
用于接纳电子组件、像比如电池单池和类似器件的壳体不能完全气密地相对于环境封闭,因为一方面由于例如通过在电池单池的充电或放电时的热输入引起的温度波动并且另一方面由于尤其在可移动的系统中自然出现的空气压力波动而必须实现在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气体交换,以便防止壳体的不允许的机械负荷、尤其壳体的爆裂或鼓起。
然而,有效地防止异物、污物和湿气的以液态水的形式侵入同样是重要的。因此,已知压力平衡装置,所述压力平衡装置具有例如由挤压的聚四氟乙烯(PTFE)制成的半渗透的膜片,所述半渗透的膜片是透气的、然而是液体不可透过的。
DE 102012022346 B4公开了一种电池壳体,该电池壳体具有包围壳体内部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开口,该壳体开口借助于为了除气并且为了基本上水密地密封壳体内部空间以防止水、优选也防止其他液体的挤入而设置的、呈壳体盖的形式的膜片基座来覆盖,所述膜片基座包括基座本体,该基座本体具有在基座本体内侧面和基座本体外侧面之间连贯延伸的、用于导出气体或用于压力平衡的气体通孔。所述气体通孔被半渗透的膜片完全覆盖。所述基座本体、膜片和壳体不透气地或气密地连接,从而基本上没有水且优选也没有空气或气体能够通过壳体开口到达壳体内部空间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电池、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牵引电池的电池除气单元,其突出之处在于,所述电池除气单元在单池有故障的情况下有效地将热颗粒拦在电池壳体的内部,而不会过度地提高紧急除气路径中的压力损失。
另一任务是,提供一种具有这样的电池除气单元的电池壳体。
前述任务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由一种用于电池、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牵引电池的电池除气单元来解决,该电池除气单元具有基体,所述基体能够与电池壳体的压力平衡开口的边缘流体密封地连接,并且所述基体具有至少一个气体通孔,所述气体通孔在内侧面上由具有多个第一栅格开口的第一过滤器和布置在第一过滤器与基体的内侧面之间的拥有多个第二栅格开口的第二过滤器遮盖,其中所述过滤器中的至少一个过滤器完全搭接着气体通孔,其中所述基体具有至少一个固定器件作用区域,所述固定器件作用区域被设立用于将电池除气单元与电池壳体固定在一起,其中所述两个过滤器中的至少一个过滤器多重起波状地构造,使得在拉伸状态下的纵向延伸范围沿着至少一个方向为在起波状的状态下的纵向延伸范围的至少1.3倍。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在拉伸状态下的纵向延伸范围沿着至少一个方向甚至是在起波状的状态下的纵向延伸范围的至少1.3倍、尤其是1.5倍、尤其是1.7倍、尤其是2.0倍。
换句话说,在内侧面与第二过滤器相邻地存在所述第一过滤器,并且在外侧面与第二过滤器相邻地存在所述基体的内侧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另一任务由尤其是机动车的牵引电池的电池壳体来解决,该电池壳体具有至少一面带有压力平衡开口的壳体壁,其中在所述电池壳体中能够优选布置电池单池,其中所述压力平衡开口被这样的电池除气单元封闭。
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和优点由其它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得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曼·胡默尔有限公司,未经曼·胡默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437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