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06113.7 | 申请日: | 2022-0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91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 发明(设计)人: | 钱程根;李黄娟;李承霖;刘冬冬;康玉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31/05;A61K47/32;A61K31/34;A61K47/34;A61K31/465;A61M37/00;A61P25/2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黄欣 |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阿尔兹海默症 微针贴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所述微针贴片由微针阵列和背衬层组成,其中:所述微针阵列由活性药物和基质制成,活性药物由极化药物与抗炎药物组成;所述极化药物选自尼古丁、二氢硫辛酸、强啡肽、红景天苷或氧化铈纳米粒;所述抗炎药物选自白藜芦醇、MCC950、CY‑09、原花青素B2、紫菀酮或麝香酮。本发明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制成微针贴片,具有协同增效的效果;同时制备的微针贴片具备良好的外观、硬度及穿刺能力,释放出治疗水平的药物。该方法同时递送不同性质的药物简单方便,顺应性高,临床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具有十分优良的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属于痴呆症形式的一种。痴呆症多发于65岁以上人群,预计到2050年,全球患痴呆症的人数将增加至1.52亿。A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针对AD的机制假说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Aβ淀粉样斑块的假说。Aβ肽是正常组织中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过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水解得到,Aβ分子能够自发聚合,从而在细胞外自发组成寡聚体、纤维体以及斑块。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表明,毒性形式的Aβ能够作用于脑内细胞,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释放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FN-γ等物质进一步促进邻近细胞的炎性化。此外还能进一步促进tau蛋白的磷酸化,造成神经元纤维缠结(NFT)。(2)基于tau蛋白磷酸化假说。tau在大脑中促进微管的组装、维持神经元的结构稳定,是一种含量最高的微管蛋白。但在AD病理状态下,tau蛋白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脱离细胞骨架并相互粘附,造成NFT。(3)基于神经元突触功能失调和神经元保护假说。目前FDA批准用于治疗AD的药物主要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而这些药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AD的症状,改善记忆,无法彻底治愈AD,也无法预防AD。甚至经典的药物盐酸美金刚,在患者服用期间会出现如幻觉、头晕头痛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对AD的认识逐渐加深,2021年新批准的Aβ单抗药Aducanumab上市也颇有争议,仍然需要后续的临床数据来支撑。因此对于AD的有效治疗研究十分重要。(4)基于长期慢性炎症反应造成脑损伤的免疫炎性假说。早期研究指出炎症引发的炎症反应导致突触的缺失,而突触是形成记忆的关键,这似乎会增加患AD的风险。同时Ji-Yeun Hur等人首次直接证明了炎症因子通过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3,IFITM3蛋白),一种γ分泌酶调节蛋白,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γ分泌酶结合,并上调其活性,促进了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临床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表明一些老年人大脑中存在淀粉样斑块,但认知正常,经检测该人群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也高于AD患者。综上所述,A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似乎和炎症具有更明显的相关性。与种种因素息息相关的则是脑内的一群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炎症尤其相关。正常生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通过与神经元交流维持其稳态;但是在病理状态下,一些错误蛋白的出现,促使小胶质细胞激活,并处于炎性的M1状态,使脑内处于炎性环境,造成微环境的失调,进而导致神经元营养不足并发生损伤,同时毒性蛋白的刺激甚至加重了神经元的死亡。因此对神经炎症的缓解以及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将其逆转为M2型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将可能更好地利于AD的治疗。
考虑到AD病人的特殊性,因其记忆出现障碍,利用微针的形式给药简单方便,顺应性较好。与传统的经皮给药系统相比,微针能穿透角质层和表皮层到达真皮层,有效促进了机体对药物的吸收,达到药物的治疗水平。此外采取模具依赖型的制备方法,所需的设备简单,制备得到的微针则更依赖于所用材料的特性和制备的过程。因此本发明设计通过筛选微针的材料和制备方法制备得到外观整齐,稳定并具有较好穿刺性能的微针,用于治疗AD。以一种新型的疗法有效地调控了脑内小胶质细胞,抑制了神经炎症并使神经元细胞得到保护。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061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