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709372.X | 申请日: | 2021-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2170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 发明(设计)人: | 曾艳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M1/18 | 分类号: | H04M1/18;H04M1/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奥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72 | 代理人: | 王佳健 |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窃听 手机 智能 保护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带双层折叠的功能性装饰配件,包括第一折叠层和第二折叠层,具备隔离麦克风、可360度旋转支撑手机体的功能。所述第一折叠层通过旋转扣连接壳体,可实现旋转支撑手机体;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手机相匹配的音量键孔、开关键孔、充电孔、麦克风孔、相机孔。所述第二折叠层能够隔离麦克风,保护用户语音隐私不被监听。本实用新型在用户不使用麦克风的情况下,通过对麦克风进行物理隔离,解决了手机通过麦克风获取用户语音以窃取用户隐私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机配件和隐私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AI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语音识别功能在手机上使用越来越广泛,用户隐私问题却日益突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和朋友讨论某个话题时,打开手机某个App就会跳出该话题相关的广告推荐。由此可见,手机上的语音识别功能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隐私安全问题。
语音识别的原理是在手机芯片上部署了训练好的语音识别AI模型,当麦克风感知到用户语音后,带AI算法的芯片会对用户的语音进行特征提取和识别,以获取用户语义。现有的防止隐私窃听方法主要采用传感器对语音的频率识别、过滤及告警等方式实现,难度非常大,且目前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当前通过语音窃取用户隐私的问题仍未解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以解决手机通过麦克风获取用户语音以窃取用户隐私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包括壳体,壳体中间设置有旋转扣,壳体还设置有与手机相匹配的音量键孔、开关键孔、充电孔、麦克风孔、相机孔;在所述旋转扣与麦克风孔之间,设置有带双层折叠的功能性配件;所述带双层折叠的功能性配件包括连接旋转扣的第一折叠层,以及远离旋转扣、靠近麦克风孔的第二折叠层。
进一步说,所述旋转扣支持带双层折叠的功能性配件360度旋转。
进一步说,所述第一折叠层,通过折叠后形成的折叠角位置,与旋转扣所在手机位置、手机底部依托桌面或其他平面物体的位置,形成三角受力点,支撑手机体。
进一步说,所述第二折叠层,采用皮革、人造革的隔音材质,打开后覆盖在麦克风孔位置。
进一步说,所述麦克风孔在手机充电孔的左端或右端时,所述第二折叠层为靠左或靠右连续覆盖麦克风孔的长度,宽度为手机厚度;所述麦克风孔在手机充电孔的两侧时,所述第二折叠层为覆盖手机充电孔两侧的麦克风孔、但不覆盖手机充电孔的形状,宽度为手机厚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用户不使用麦克风的情况下,通过对麦克风进行物理隔离,解决了手机通过麦克风获取用户语音,以窃取用户隐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的第二折叠层收拢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的第二折叠层收拢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的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3的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的第二折叠层收拢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的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的麦克风孔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防窃听的手机智能保护壳的第一折叠层折叠支撑手机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7093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磁感应加热式的富硒绿茶理条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一体化自吸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