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旋转杆的自行车变速蹬踩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133146.1 | 申请日: | 2021-09-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224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于世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世轩 |
| 主分类号: | B62M3/02 | 分类号: | B62M3/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田凌涛 |
| 地址: | 2217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旋转 自行车 变速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旋转杆的自行车变速蹬踩结构,依据力矩原理,针对现有自行车脚蹬(5)与驱动轮盘(2)间的驱动结构进行设计,应用固定杆(3)与踏杆(4)组合、以及两者之间区别于固定杆(3)中点位置的转动连接点,结合固定杆(3)与驱动轮盘(2)的固定连接,获得踏杆(4)相对固定杆(3)转动的两种长度状态,即获得脚蹬(5)与驱动轮盘(2)之间力矩长度的变化,实现针对驱动轮盘(2)转动力的变化,如此能够在自行车的骑行过程中,通过力矩的变长,放大传动比,提高针对驱动轮盘(2)的转动力,有效应对阻力较大路段的骑行,提高自行车骑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旋转杆的自行车变速蹬踩结构,属于自行车变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由人力脚踏驱动的、有两个车轮的陆地交通工具,俗称自由车、脚踏车或单车;自行车的行驶动力来源骑行者双脚对自行车两侧脚蹬的踩踏,进而实现驱动轮盘转动,并经链条带动与自行车后轮同轴的随动轮盘转动,获得自行车后轮的转动,推动整辆自行车的向前行驶,因此全车唯一的动力来源即为骑行者双脚的输出,自行车行驶的快慢取决于骑行者对脚蹬的踩踏速率,并且在实际的自行车使用过程中发现,对于上坡道路,由于自行车的重力,使得自行车在上坡行驶过程中,骑行者需要更加用力地踩踏脚蹬,即克服自行车上坡过程中所带来的阻力,方可实现上坡骑行,使得自行车上坡的骑行变得十分吃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旋转杆的自行车变速蹬踩结构,采用全新踏杆结构,应用力矩原理,能够增加针对驱动轮盘的转动力,提高自行车骑行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基于旋转杆的自行车变速蹬踩结构,作用于自行车上链条所连的驱动轮盘,包括两套蹬踩子结构,各套蹬踩子结构分别均包括固定杆、踏杆、脚蹬、弹簧、顶块,两套蹬踩子结构中相同装置的结构、尺寸彼此相等;
两套蹬踩子结构中的固定杆彼此平行的位于自行车两侧分别对应驱动轮盘两侧的位置,且两固定杆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中点位置连线经过驱动轮盘表面的中心位置,以及该连线与驱动轮盘表面相垂直,两固定杆与驱动轮盘固定相连,两固定杆与驱动轮盘的相对位置彼此固定,驱动轮盘随两固定杆的转动而转动;
各固定杆上背向驱动轮盘的表面上延其长度方向、中点位置两侧预设第一距离a的位置分别设置限位点、连接点,且其中一根固定杆上限位点的位置与另一根固定杆上连接点的位置彼此相对,以及其中一根固定杆上连接点的位置与另一根固定杆上限位点的位置彼此相对;
各套蹬踩子结构中的踏杆分别位于对应固定杆转动面的外侧,各踏杆上延其长度方向相距其中一端大于2a距离的位置分别与对应固定杆上的连接点位置活动连接,各踏杆上延其长度方向另一端相距该活动连接位置的距离大于2a距离,各踏杆分别以其与对应固定杆的活动连接位置轴心进行转动,且各踏杆的转动轨迹面均与驱动轮盘表面相平行,各踏杆上延其长度方向另一端背向驱动轮盘所在面的侧面上活动连接对应脚蹬;
各固定杆上限位点位置分别内嵌设置凹槽,各套蹬踩子结构中的弹簧分别置于对应固定杆上限位点位置的凹槽中,且各弹簧的弹性形变方向分别指向其所设凹槽的凹槽口,各套蹬踩子结构中的顶块分别活动置于对应固定杆上限位点位置的凹槽口,且各顶块分别与对应弹簧的彼此相对端连接,各顶块分别在其所设凹槽口活动进出;各顶块上背向所连弹簧的端部突出对应固定杆表面的最小距离分别均小于对应踏杆转动轨迹面与其相对对应固定杆表面的距离,并且顶块上背向所连弹簧的端部处于突出对应固定杆表面最小距离的位置时,该顶块所连弹簧处于弹性压缩形变状态;各顶块上背向所连弹簧的端部突出对应固定杆表面的最大距离分别均大于对应踏杆转动轨迹面与其相对对应固定杆表面的距离,并且顶块上背向所连弹簧的端部处于突出对应固定杆表面最大距离的位置时,该顶块上面向所连弹簧的端部位于其所设凹槽中,以及该顶块所连弹簧处于无弹性形变状态或弹性压缩形变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世轩,未经于世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331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硬质车顶帐篷结构
- 下一篇: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技术的汽车驾驶员检测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