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方形电池的测试夹具工装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607084.7 | 申请日: | 2021-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686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何海龙;郑誉;何智超;卢凡宇;黎阳飞;郭晓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9 | 代理人: | 施文武;林祥翔 |
| 地址: | 351100 福建省莆田***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方形 电池 测试 夹具 工装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形电池的测试夹具工装,包括底座、接触件及夹持件;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台阶及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的高度高于第一台阶;所述接触件设置在第一台阶上,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触杆、第二触杆及固定块,所述第一触杆及第二触杆平行设置及固定安装在固定块上,分别对应方形电池的两个极柱;所述夹持件包括夹持板及伸缩机构,所述夹持板通过伸缩机构连接于第二台阶的水平面上,所述夹持板与第二台阶的水平面形成第一夹持空间。满足不同尺寸的方形电池的测试,可以实现对方形电池的精准测试,而不会对方形电池的极耳造成损伤,同时不易出现虚接的情况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方形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方形电池的测试夹具工装。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对于节能环保的大力提倡,降低环境污染的节能环保汽车就显得尤为重要,纯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与电池容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显,目前越来越多纯电动汽车采用电池能量密度较高的铝壳方形电池作为动力源为主,因为方形电池的结构较为简单,不像圆柱电池采用强度较高的不锈钢作为壳体及具有防爆安全阀的等附件,所以整体附件重量要轻,相对能量密度较高。随之对新能源汽车蓄电池系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电池能量密度要求快速增加,所以国内主流的电池企业越来越多采用方形电池。对方形电池的检测也显得尤为重要;现有大多数电池检测设备一般都通过挤压电芯极耳固定与设备输出的正负线束采用螺栓固定在极耳夹具上进行电池测试;或者利用夹子夹紧电池正负极进行测试。
然而通过挤压电芯极耳固定测试的方式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往往不小心损伤或者损坏电芯极耳,导致试验结果的不准确性与无法进行试验等不良现象。而利用夹子等工具测试容易在测试过程中导致虚接等不良因素,极易影响试验效果与测试结果准确性。
由于方形电池可以根据产品的尺寸进行定制化生产,所以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种型号,而正因为型号太多,目前采用设备输出的正负线束的方式采用螺栓固定在极耳夹具上进行电池测试和利用夹子夹紧电池正负极进行测试两种方式无法满足所有国标GB/T34013-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中对方形A类型规格尺寸定义的电池。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方形电池的测试夹具工装,解决现有的方形电池测试电芯极耳容易损伤以及虚接不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方形电池的测试夹具工装,包括底座、接触件及夹持件;
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台阶及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的高度高于第一台阶;
所述接触件设置在第一台阶上,所述接触件包括第一触杆、第二触杆及固定块,所述第一触杆及第二触杆平行设置及固定安装在固定块上,分别对应方形电池的两个极柱;
所述夹持件包括夹持板及伸缩机构,所述夹持板通过伸缩机构连接于第二台阶的水平面上,所述夹持板与第二台阶的水平面形成第一夹持空间。
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台阶上设置矩阵设置多个安装孔组,所述接触件的固定块可拆卸安装在底座的第一台阶的安装孔组上。
进一步优化,所述接触件还包括弹簧及压块,所述压块的高度高于第二台阶,所述压块上设有分别用于第一触杆及第二触杆穿过的两个通孔,所述压块通过弹簧可活动设置在第一触杆及第二触杆上。
进一步优化,所述弹簧包括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接在第一触杆上,所述第二弹簧套接在第二触杆上。
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触杆上设有第一锁紧螺母,所述第一锁紧螺母与第一触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于压块,另一端连接于第一锁紧螺母;
所述第二触杆上设有第二锁紧螺母,所述第二锁紧螺母与第二触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连接于压块,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锁紧螺母。
进一步优化,所述伸缩机构剪式伸缩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云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6070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