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环后部车身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453628.9 | 申请日: | 2021-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51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覃鹏飞;黎海;祁建德;曾庆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02;B62D25/06;B62D25/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卢业强 |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后部 车身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环后部车身结构。该双环后部车身结构包括顶盖总成、侧围总成、下车体总成以及后端板总成,所述顶盖总成包括由前至后依次横向设置的第一顶梁、第二顶梁和顶盖后横梁、以及纵向设置的上边梁加强板,侧围总成包括C柱加强板、D柱加强板、轮罩组件和支撑梁组件,下车体总成,所述下车体总成包括纵向设置的后大梁、以及横向设置的后地板横梁,C柱加强板、轮罩组件、第一顶梁、第二顶梁和后地板横梁围设形成第一个环状车身结构,D柱加强板、后端板总成和顶盖后横梁围设形成第二个环状车身结构,支撑梁组件分别对两个环状车身结构进行加强支撑,实现力传递路径顺畅,尾门框开口抗扭性能提升,解决NVH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环后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轿车的后部的车身结构对车身模态、白车身强度、刚度、NVH性能、耐久可靠性有关键影响。
现有技术的后部车身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存在以下问题:上车体的C柱加强板1'和减震器安装板2'只连到后大梁3'的翻边,后大梁3'无法有效进行支撑;两个后大梁3'之间在该区域无有效连接,后悬架安装点的刚度差;尾门开口区域连接不顺畅,后端板仅与后大梁3'的翻边连接,导致尾门开口刚度差;车身力的传递路径不顺畅,抗扭性能较弱,NVH性能差,不能适用于大轴距的车体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环后部车身结构,该双环后部车身结构的支撑梁组件将轮罩组件分别与后大梁和后地板横梁进行连接,使顶盖总成、侧围总成和下车体总成在后悬置安装区域形成一个闭环的框架结构,达到提升后悬置安装点的刚度和强度,同时后端板总成、D柱加强板和顶盖后横梁构成另一个闭环的框架结构,支撑梁组件还连接D柱加强板和后大梁,加强这个闭环的框架结构,实现力传递路径顺畅,尾门框开口抗扭性能提升,解决NVH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环后部车身结构,所述双环后部车身结构包括顶盖总成、侧围总成、下车体总成以及后端板总成,所述顶盖总成包括由前至后依次横向设置的第一顶梁、第二顶梁和顶盖后横梁、以及纵向设置的上边梁加强板。所述侧围总成包括C柱加强板、D柱加强板、轮罩组件和支撑梁组件,所述轮罩组件的上部与所述C柱加强板的下部连接,所述支撑梁组件的上部与所述轮罩组件连接。所述下车体总成包括纵向设置的后大梁、以及横向设置的后地板横梁,所述后地板横梁设置于后悬置安装点对应位置处。所述后端板总成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所述后端板总成的下部与所述下车体总成连接。其中,所述C柱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梁和所述第二顶梁之间且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连接,所述D柱加强板与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所述支撑梁组件的前侧下端与所述后大梁连接且延伸至所述后地板横梁上,所述支撑梁组件的后侧上端与所述D柱加强板连接,所述支撑梁组件的后侧下端与所述后大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支撑梁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上端与所述轮罩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由所述轮罩组件倾斜向内侧下方延伸至所述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后大梁连接处,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下端与所述后大梁和所述后地板横梁分别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主支撑板包括连接的第一贴合面、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贴合面,所述第一贴合面与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轮罩内板本体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由所述第一贴合面的底边斜向延伸至所述后大梁上且与所述第二贴合面的外侧边连接,所述第二贴合面与所述后大梁和所述后地板横梁贴合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用于改善焊点间距的工艺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支撑梁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上端与所述轮罩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梁由所述轮罩组件倾斜向内侧下方延伸至所述后大梁对应位置处,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下端与所述后大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536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