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氢站管路用降温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779759.X | 申请日: | 2021-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190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 发明(设计)人: | 余舒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燃气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7D1/04 | 分类号: | F17D1/04;F17D3/01;F16L53/7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双马智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1 | 代理人: | 顾晓玲;雷春香 |
| 地址: | 4000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氢 管路 降温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加氢站管路用降温系统,所述的管路包括设在氢压机与高压储罐之间的用于输送高压氢气的第一输氢管道,设在高压储罐与加氢机之间的用于输送高压氢气的第二输氢管道,设在加氢机与加注枪头之间的用于输送高压氢气的第三输氢管道,以及对氢压机排气口进行冷却的冷却循环管道。所述第一输氢管道、第二输氢管道、第三输气管道和冷却循环管道全部或部分埋于地下,通过与地下环境进行热量交换的方式降低管路内流体的温度。本实用新型将第一输氢管道、第二输氢管道、第三输氢管道和冷却循环管道中的任何一者或任意组合埋设于地下,管道中的流体通过热交换获得浅层地热进行冷却,充分利用浅层地热,节约能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氢气加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氢站管路用降温系统。
背景技术
以氢气作为动力能源的燃料汽车(比如小桥车、小客车、大中型大巴、货运车辆等)产业链现已经成为全世界新型能源产业的热点。当前成熟的技术水平,氢气从生产地到加氢站,基本都是先将氢气充装到管束车,再由管束车运输到加氢站,在加氢站由卸气柱卸载管束车上的氢气,再由氢气压缩机(以下简称氢压机)增压到所需要的技术压力水平存放到高压储罐,加氢机将氢从高压储罐加注到氢燃料汽车车载储氢瓶。
向氢燃料汽车车载储氢瓶加注氢气时,应对输送至车载储氢瓶的氢气进行冷却,常用冷却设备对输氢管道中的氢气进行降温,使加注温度保持在45℃以下,且不低于零下-40℃。另外,氢压机工作时,氢压机的排气阀出口温度较高,也需使用冷却设备进行降温。常用冷却设备一般为电力驱动,消耗能耗大,不利于节能环保。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氢站管路用降温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加氢站管路用降温系统,管路包括设在氢压机与高压储罐之间的用于输送高压氢气的第一输氢管道,和/或设在高压储罐与加氢机之间的用于输送高压氢气的第二输氢管道,和/或设在加氢机与加注枪头之间的用于输送高压氢气的第三输氢管道,和/或对氢压机排气口进行冷却的冷却循环管道;第一输氢管道全部或部分埋于地下,通过与地下环境进行热量交换的方式降低第一输氢管道内氢气的温度;第二输氢管道全部或部分埋于地下,通过与地下环境进行热量交换的方式降低第二输氢管道内氢气的温度;第三输氢管道全部或部分埋于地下,通过与地下环境进行热量交换的方式降低第三输氢管道内氢气的温度;冷却循环管道上设有循环泵,冷却循环管道全部或部分埋于地下,通过与地下环境进行热量交换的方式降低氢压机排气温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第一输氢管道、第二输氢管道、第三输氢管道和冷却循环管道中的任何一者或任意组合埋设于地下,管道中的流体通过热交换获得浅层地热进行冷却,充分利用浅层地热,节约能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输氢管道、第二输氢管道和第三输氢管道上均设有两个温度表,两个温度表分别设在靠近输氢管道的进气端和出气端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温度表便于人们检监测输氢管道中氢气的温度,保证氢气的温度在安全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输氢管道、和/或第二输氢管道、和/或第三输氢管道、和/或冷却循环管道具有如下结构:包括位于进气端的进气管、位于出气端的出气管、以及位于进气管和出气管之间的至少一根输气支管;输气支管部分或全部埋设于地下,每根输气支管埋入地下的长度各不相同;当输气支管的数量为两条及以上时,两条及以上输气支管并联连接,部分或者全部输气支管同时输送氢气,进气管的出口与输气支管的入口之间和/或输气支管的出口与出气管的入口之间设有气路切换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人们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氢气由哪些输气支管输送,由此根据季节改变管道埋入地下的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燃气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燃气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797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