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单手使用的鼻中隔连续缝合钳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699980.4 | 申请日: | 2021-04-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791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 发明(设计)人: | 孙焕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焕吉 |
| 主分类号: | A61B17/04 | 分类号: | A61B17/04;A61B17/062;A61B17/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润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7 | 代理人: | 陈平 |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单手 使用 鼻中隔 连续 缝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单手使用的鼻中隔连续缝合钳,包括钳合机构、驱动机构与缝合机构,钳合机构的一端部设有缝合机构,钳合机构包括缝针与摆梭,驱动机构包括齿条、第一齿轮与齿轴,齿条与第一齿轮均设于钳合机构远离缝合机构的另一端部,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齿轴的一端啮合,齿轴的另一端与摆梭驱动连接,钳合机构于开合操作时,一方面能够驱动缝合机构进行缝合,另一方面能够带动驱动机构运动,并将动力传递至缝合机构,促使缝合机构进行缝合,从而可操作便捷的进行连续缝合操作,且单手便可进行缝合操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合钳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单手使用的鼻中隔连续缝合钳。
背景技术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可通过手术矫正治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有鼻中隔血肿风险,术中对鼻中隔进行连续贯穿缝合可减少鼻中隔血肿风险,减轻术后鼻腔填塞痛苦。因鼻腔空间狭小,使用常规的缝合针与持针器进行缝合操作难度大、损伤大且费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单手使用的鼻中隔连续缝合钳,缝合机构设有摆梭,驱动机构通过齿结构驱动摆梭转动,单手操作便可实现连续式缝合,操作简便,缝合效率高,解决了采用常规的缝合针与持针器对鼻中隔进行缝合操作,难度较大且费时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单手使用的鼻中隔连续缝合钳,包括钳合机构、驱动机构与缝合机构,钳合机构的一端部设有缝合机构;
钳合机构包括缝针与摆梭;
驱动机构包括齿条、第一齿轮与齿轴;
齿条与第一齿轮均设于钳合机构远离缝合机构的另一端部;
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齿轴的一端啮合,齿轴的另一端与摆梭驱动连接。
由此,钳合机构于开合操作时,一方面能够驱动缝合机构进行缝合,另一方面能够带动驱动机构运动,并将动力传递至缝合机构,促使缝合机构进行缝合,驱动机构为齿传动结构,钳合机构的开合运动带动齿条运动,齿条再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齿轴转动,齿轴再带动摆梭转动,从而可操作便捷的进行连续缝合操作,且单手便可进行缝合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齿轴的另一端啮合,第二齿轮与摆梭联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摆梭与第二齿轮为整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包括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
第一齿部沿第一齿轮的周壁设置;
第二齿部设于第一齿轮的上表面且周向设置;
第一齿部与齿条啮合;
第二齿部与齿轴的第一端齿啮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的下表面设有周向设置的齿部;
第二齿轮与齿轴的第二端齿啮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齿位于第二齿部的上方,第二端齿位于第二齿轮的齿部的下方。
由此,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钳合机构包括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铰接成叉状;
齿条呈弧状,齿条的一端与第一钳体连接,齿条的另一端向第二钳体延伸;
第一齿轮设于第一钳体;
第二齿轮设于第一钳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缝针可拆卸更换的连接于钳合机构的第二钳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焕吉,未经孙焕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999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外围密封机构及扫地机
- 下一篇:一种悬式瓷绝缘子瓷件头部和内孔的自动喷涂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