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532795.6 | 申请日: | 2021-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162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姚世裔;张行仙;张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优微智点(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巨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3 | 代理人: | 陈芹利 |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逆 变色 穴位 | ||
1.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模块(1);
所述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模块(1)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可溶性微针(11)、第一粘性贴片(12)和第一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13);
所述可溶性微针(11)用于搭载有效成分并穿透皮肤角质层将所述有效成分传导到皮肤以下溶解于皮下水分,所述第一粘性贴片(12)用于固定所述可溶性微针(11)和所述第一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13)并贴敷至皮肤以将所述有效成分作用至皮肤以下,所述第一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13)用于接触皮肤时产生变色以显示微针穴位贴与皮肤的接触程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穴位贴还包括与所述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模块(1)相邻设置的可逆热致变色模块(2),所述可逆热致变色模块(2)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二粘性贴片(21)和第二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22);
所述第二粘性贴片(21)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22),所述第二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22)用于接触皮肤时产生变色以显示所述微针穴位贴与皮肤的接触程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性贴片(12)、所述第二粘性贴片(21)相连组成粘性贴片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13)和所述第二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22)连接成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层包括横纵相交的多个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带;
所述微针穴位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带之间空隙的粘性贴片模块(3),所述粘性贴片模块(3)与所述第一粘性贴片(12)、所述第二粘性贴片(21)相连组成粘性贴片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层包括横纵垂直相交的多个所述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微针(11)的长度为10μm~1000μm,所述可溶性微针(11)的直径10μm~1000μ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13)和所述第二可逆热致变色纳米微囊(22)包括若干个微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逆热致变色微针穴位贴,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囊粒径为0.1μm~10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优微智点(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优微智点(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3279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纹车床托架
- 下一篇:一种便于清理的水族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