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环保工程用的污泥处理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127108.2 | 申请日: | 2021-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609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 发明(设计)人: | 魏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霞 |
| 主分类号: | C02F11/13 | 分类号: | C02F11/13;B01F7/04;B02C13/06;B02C13/286;B02C13/30;B02C23/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宋震 |
| 地址: | 274400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磐***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工程 污泥 处理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保工程用的污泥处理设备,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开设有粉碎腔和烘干腔,且粉碎腔位于烘干腔的上方,所述粉碎腔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左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粉碎轮,所述粉碎腔的下方连通有流通道,当粉碎后的污泥进入至烘干腔内时,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转轴和搅拌抓进行转动,搅拌抓能够对污泥进行交办工作,继而就能够防止污泥沉淀后再次凝结,启动烘干机,烘干机内的热风能够通过出风管对烘干腔内的污泥进行烘干,再配合上搅拌抓对污泥进行的搅拌,使得沉积在底部的污泥也能够进行烘干,同时,加快了污泥的烘干速率,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环保工程用的污泥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污泥处置是指经过减少水分或去除有机杂质并杀灭病原体后的污泥的最终处置,污泥或废渣,除符合卫生条件的可综合利用外,必须作最终处置。主要有深埋等、一般极少进行污泥最终处置,而是在污泥处理包括浓缩、消化、干燥、焚烧等的过程中随时加以利用,如干化后的污泥直接用作农肥或制作建筑材料。
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在对污泥进行干燥处理时,由于污泥本身的粘性,使污泥凝结,导致干燥后的污泥内部存在大量凝结成块的污泥,不便于后续的使用,使得资源浪费,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环保工程用的污泥处理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环保工程用的污泥处理设备,通过设置的粉碎轮,能够让凝结的污泥进行粉碎,再通过设置的烘干装置和搅拌抓,能对粉碎后的污泥进行搅拌烘干,使得处理后的污泥内部很难存在凝结成块的污泥,为后续的使用提供了保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保工程用的污泥处理设备,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开设有粉碎腔和烘干腔,且粉碎腔位于烘干腔的上方,所述粉碎腔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左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粉碎轮,所述粉碎腔的下方连通有流通道,且流通道的一端与烘干腔相连通,所述流通道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电磁阀,所述烘干腔的内顶壁固定安装烘干机,所述烘干机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出风管,且出风管的一端延伸至烘干腔内,所述烘干腔的内顶壁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顶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且第二转轴的一端延伸至烘干腔内,所述第二转轴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搅拌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烘干机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排风管,且排风管的一端贯穿外壳体并与外界相连通,所述排风管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防尘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顶端的外侧壁固定安装有固定框,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固定框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轴承,所述第一转轴通过轴承与外壳体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的顶端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的下方与粉碎腔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料口的顶端活动连接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盖把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的正表面铰接有取料门,所述取料门的正表面固定安装有门把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转轴和粉碎轮进行转动,粉碎轮的转动能够将进入粉碎腔内的污泥进行粉碎,使得处理后的污泥内部很难存在凝结成块的污泥,为后续的使用提供了保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霞,未经魏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271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