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阶梯垂直潜流湿地净化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016728.9 | 申请日: | 2021-0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837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 发明(设计)人: | 廖述成;黄思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础润环境修复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 代理公司: | 苏州久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46 | 代理人: | 袁欣琪 |
| 地址: | 215131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阶梯 垂直 潜流 湿地 净化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阶梯垂直潜流湿地净化系统,包括多个净水装置,所述净水装置主要用于对污水中的杂质进行净化,多个所述净水装置呈阶梯状布置,且第一个净水装置固定在地面上,本实用新型通过上通道和下通道的卡接设置,是的安装更加方便,也便于后期产品损坏时的更换,同时,在导气管和通过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水中的氧气能更充分的散布到净水装置中,保证净水装置中氧气的充足供应,提高净化水质的能力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湿地净化技术领域,具体为阶梯垂直潜流湿地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废水径流的方式,人工湿地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立式湿地。表流湿地中废水在填料表面漫流,绝大部分有机物的降解由位于浸没在废水中的植物茎基部的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完成。这种湿地模式没有充分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以及附着在根系上的微生物的作用,也忽略土壤层中填料的作用,而且夏季容易滋生蚊蝇;潜流湿地指的是砂砾层组成的浅床一湿池植物系统,被处理废水经配水系统分布从填料床的一端均匀平缓流过填料床植物根区,是一个主要由土壤、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处理系统;立式湿地综合了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特点,但其构造要求高,卫生条件也较差。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主要是潜流湿地。
目前,现有的潜流式湿地净化系统的净化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湿地系统中氧气的供应不够充分,无法为植被根部或者填料中的微生物提供足够的氧气以分解水中的杂质,引起净化效果差,而且现有的潜流式湿地净化系统的导水管不便于安装。为此,我们提出阶梯垂直潜流湿地净化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阶梯垂直潜流湿地净化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阶梯垂直潜流湿地净化系统,包括多个净水装置,所述净水装置主要用于对污水中的杂质进行净化,多个所述净水装置呈阶梯状布置,且第一个净水装置固定在地面上。
优选的,所述净水装置包括净化池,所述净化池一侧贴合有布水渠,另一侧贴合有集水渠,所述净化池内底部贴合有PE复合土工膜,所述PE复合土工膜的上方依次铺设有砾石层、砂砾层、沸石除磷填料复合层、无机纤维土模块层和粗砂层,所述粗砂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净水池内安装有透气渗透装置,所述透气渗透装置设有两个,两个所述透气渗透装置之间设有与净化池固定连接的挡墙,所述挡墙设有两个,所述挡墙底部均设有过水孔,污水先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从布水渠流至集水渠,经过层层的微生物的吸收和净化,使得污水的净化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透气渗透装置包括设置在净化池底部的透气渗透通道,所述透气渗透通道上螺纹连接有导气管,螺纹连接便于拆卸,又能很好的为净水装置中微生物提供氧气。
优选的,所述透气渗透通道包括上通道和下通道,所述上通道和下通道通过卡块卡接,所述上通道和下通道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通过上通道和下通道之间的卡接,便于安装,节省安装时间,提高效率,当损坏时也便于更换。
优选的,所述净水装置之间通过水泵将高位集水渠的水输送至相邻净水装置的布水渠中,实现阶梯状净水装置之间水质的不断净化,提高净化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通道和下通道的卡接设置,是的安装更加方便,也便于后期产品损坏时的更换,同时,在导气管和通过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水中的氧气能更充分的散布到净水装置中,保证净水装置中氧气的充足供应,提高净化水质的能力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净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透气渗透装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础润环境修复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础润环境修复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167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