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流体复合显影剂及其在骨内血管显像领域的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61144.8 | 申请日: | 2021-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09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 发明(设计)人: | 程坤;李秋尧;高晓斐;杨志成;冯琨;邵显昊;侯海青;李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
| 主分类号: | A61K49/18 | 分类号: | A61K49/18;B82Y15/00;B82Y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力致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900 | 代理人: | 周厚民 |
| 地址: | 266035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体 复合 显影剂 及其 血管 显像 领域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骨内血管显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流体复合显影剂及其在活体骨内血管显像领域的应用。本发明所述磁流体复合显影剂,利用改性磁性微球的方法,使用外壳为负电荷的四氧化三铁微粒吸附离子型造影剂表面包覆形成磁流体复合结构,基于磁流体在磁场作用下有强顺磁性以及能在人体内实现定向移动、局部聚集的特性,在外界磁场作用下,所述显影剂可以在体内实现浓聚,不仅实现活体骨内血管显像,且可提高活体骨内血管的显影质量和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骨内血管显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流体复合显影剂及其在活体骨内血管显像领域的应用。
背景技术
每一块骨都是一个器官,而探究骨内血管的分布,是探究骨生长、疾病、损伤机制的基础,对于股骨头坏死评估、骨愈合评估、骨骺损伤评估、椎骨血供观察、骨肿瘤血供及传播径路、手术入路及方法、复杂骨科手术的失血预估及术前设计等几乎涵盖所有骨科学分支的发展,均有基础作用并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骨内血管的解剖方法及活体骨内血管成像技术仍属骨科难题及技术空白,是骨科基础及临床发展瓶颈之一。
对于活体的骨内血管显像研究,目前国内外仍属未解难题,相关文献及研究仍停留在对滋养孔的解剖及CT观察、对局部标本血管灌注后成像或切片成像后影像叠加、灌注后MICRO CT影像重建的成像研究等,对于具体活体人体病例缺乏价值。有学者采用荧光示踪剂或放射性示踪剂注入志愿者人体活体内进行骨内血管示踪,志愿者保持静止6-8小时进行连续追踪后期处理,也只能证明骨内血管的寻在,难以描述具体形态及分布,难以重复试验,并且不能作为常规方法。近年也有学者尝试使用亚毫米分辨率的稳态(SS)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测活体股骨头内的小动脉,但效果不佳,虽然有时可以观察到骨内血管片段,但即使三维重建后也难以观察到骨内连续血管。事实上,我们使用目前文献报道方法及磁敏感成像方法,都没有实现活体人体骨内血管的理想成像。
目前,实现活体人体骨内血管成像的常规设备及方法主要包括MR/CT/CR/超声等,但是,无论是否强化,均难以针对骨内血管(尤其管径≤1mm)连续显像,无论静脉还是动脉小血管,这对于骨科疾病的分析、诊治是一个很大瓶颈。究其原因,主要考虑在于,之前对于骨内血管观察意义认识不足,以及,硬件、软件、试剂的客观限制。而具体表现则在于:超声难以穿透骨皮质;MR技术若需根据血流成像,空间分辨率低,并存在层间干扰;分序列薄层间隔扫描难以捕捉充盈期,即使可呈现片段,三维处理后难以有效显现连续血管,有实验使用极端7T尝试,结果无明显差异;CT技术则受限于骨内小血管造影剂单位浓度限制,以及难以捕捉骨内血流信号期,对软硬组织对比敏感,难以实现骨内血管与周围组织双能对比或减影,即使血管造影强化,效果依然不理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未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611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