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混凝土承载体、压力型抗浮桩及构建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658058.1 | 申请日: | 2021-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77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 发明(设计)人: | 张震;张东刚;李帅;谷二永;高文生;唐伟;王磊;徐韶骏;赵壁;胡娜;李册册 | 申请(专利权)人: |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5/48 | 分类号: | E02D5/48;E02D5/72;E02D5/52;E02D31/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美智年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46 | 代理人: | 汪永生;梁忠益 |
| 地址: | 10007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强 混凝土 承载 压力 型抗浮桩 构建 方法 | ||
1.一种预留孔道高强混凝土承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高强混凝土体(1),由高强混凝土制成或由高强钢管混凝土制成,形状为圆柱体或上部圆柱体下部锥体,自上而下贯穿有多个预留孔道(2),其中高强钢管混凝包括外钢管(8)及内部高强混凝土,
承压锚板(3),设于高强混凝土体(1)底端或内部,由金属材料制成,其中对应地设有多个通孔,
定向构件(4),设置于所述高强混凝土体(1)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混凝土承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混凝土体(1)为圆柱体,还包括锥形底部(7),设于高强混凝土体(1)下方,与高强混凝土体(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混凝土承载体,其中,所述高强混凝土体(1)的上部为圆柱体、下部为,锥形底部上部圆柱体,该下部(7)对应设有多个预留孔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混凝土承载体,其中,所述锥形底部(7)与圆柱体高强混凝土体(1)通过焊接、铆接、胶接或灌注连接方式圆柱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混凝土承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构件(4)由垂直设置于所述高强混凝土体(1)端面的多个钢筋、钢管、角钢或者钢板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混凝土承载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强混凝土体(1)内设置螺旋箍筋,螺旋箍筋直径6-20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强混凝土承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底部(7)采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筋、钢材或高分子材料制作。
8.一种压力型抗浮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高强混凝土承载体,以及
多个无粘结钢绞线(5),通过所述多个预留孔道(2)穿设于所述高强混凝土体(1)并穿过所述承压锚板(3);
挤压锚(6),固定连接在所述无粘结钢绞线(5)的末端,将该末端固定在承压锚板(3)底侧;
所述高强混凝土承载体和无粘结钢绞线(5)设置于抗浮桩桩身混凝土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力型抗浮桩,其特征在于:高强混凝土体(1)的高度H≥抗浮桩桩身直径,高强混凝土体(1)的直径小于抗浮桩桩身直径;所述高强混凝土体(1)采用素混凝土时,其强度等级为C30~C80;所述高强混凝土体(1)采用高强钢管混凝土时,钢管置于混凝土外侧,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C80。
10.一种权利要求8所述压力型抗浮桩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面的步骤:
1)预制加工所述高强混凝土承载体;
2)在无粘结钢绞线(5)端部安装挤压锚(6);
3)将安装好挤压锚(6)的无粘结钢绞线(5)从高强混凝土体(1)底部穿过所述预留孔道(2),挤压锚(6)安置在承压锚板(3)下方,且保证挤压锚(6)与承压锚板(3)端部平面垂直接触,当预留孔道高强混凝土承载体为圆柱体时,需在承载体下方安装锥形底部(7),安装完成后形成一个附带钢绞线的子弹头型复合体;
4)采用钻机进行抗浮桩桩身成孔;
5)桩孔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抗浮桩桩身;
6)使用振锤将附带钢绞线的子弹头型复合体锤入抗浮桩底部设计标高;
7)当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将无粘结钢绞线(5)锁定在基础内部或基础上部。
11.一种权利要求8所述压力型抗浮桩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面的步骤:
1)预制加工所述高强混凝土承载体;
2)在无粘结钢绞线(5)端部安装挤压锚(6);
3)将安装好挤压锚(6)的无粘结钢绞线(5)从高强混凝土体(1)底部穿过所述预留孔道(2),挤压锚(6)安置在承压锚板(3)下方,且保证挤压锚(6)与承压锚板(3)端部平面垂直接触,当预留孔道高强混凝土承载体为圆柱体时,需在承载体下方安装锥形底部(7),安装完成后形成一个附带钢绞线的子弹头型复合体;
4)采用钻机进行抗浮桩桩身成孔;
5)将附带钢绞线的子弹头型复合体放入抗浮桩桩孔底部设计标高;
6)桩孔内灌注混凝土形成抗浮桩桩身;
7)当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将无粘结钢绞线(5)锁定在基础内部或基础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5805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