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对监测数据的粗差识别及剔除方法、系统、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323819.8 | 申请日: | 2021-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48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 发明(设计)人: | 马靖航;李俊;张群;张鸣伦;咸永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能陕西水电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6N3/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雍灏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68 | 代理人: | 沈汶波 |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针对 监测 数据 识别 剔除 方法 系统 服务器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1.一种针对监测数据的粗差识别及剔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0:获取监测数据,并基于最大熵原理,求解监测数据所在序列的最大熵概率密度函数;
S200:根据预设的等级划分标准,对监测数据的数据点的可信度进行划分,形成多个可信度等级,并基于层次分析算法,建立如下一致性判断矩阵:
其中,L1、L2分别表示不同的可信度等级的权重对比,取值范围在1~9间;
S300:对于L1、L2的每个1~9标度之间的分位点ci,随机产生k个判断矩阵,并计算k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以此作为粒子群算法的适应度函数,求解最优分位点cbest;
S400:根据最优分位点cbest,在n%范围内划分监测数据的可信度等级的临界概率,并根据临界概率密度函数确定可信度等级的临界值,以实现监测数据的粗差识别与剔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粗差识别及剔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0包括:
S110:获取监测数据;
S120:基于最大熵原理构造如下最大熵模型:
max H(x)=-∫Rf(x)ln f(x)dx
s.t.∫Rf(x)dx=1
∫Rxif(x)dx=μi(i=1,2,…,n)
其中,R为监测数据的序列x所在集合,μi为监测数据的序列x的第i阶原点矩,
S130:构造如下拉格朗日函数:
其中,λ0、λi为拉格朗日乘子;
S140:对上述拉格朗日函数求偏导,令以获得如下最大熵概率密度函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粗差识别及剔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40包括:
S141:令:
S142:假定λ的初始迭代至λ0,将上述式子在λ0处作一阶泰勒展开:
令Δ=λ-λ0,ζ=[μ0-G0(λ0),μ1-G1(λ1),…,μn-Gn(λn)]T,则有:
S143:将上式简写为:GΔ=ζ,并求解Δ,按λi+1=λi+Δ继续迭代,直至收敛至:Δ≤Δmin其中,Δmin为预先设定的迭代精度阈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粗差识别及剔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0包括:
S210:根据预设的等级划分标准,对监测数据的数据点的可信度划分为正常点、可疑点和粗差点;
S220:以线性方式组成的定性术语构造评语间的一致性判断矩阵,使用取值范围在1~9间的L1、L2分别表示不同的可信度等级的权重对比,将1~9的标度划分为两段;
S230:记录ci为1~9的标度的分位点,使得定性术语映射为:L1:[1,c),L2[c,9)。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粗差识别及剔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20包括:
S221:根据定性术语的映射,获得针对监测数据的可信度等级的概率划分的判断矩阵为:
S222:计算判断矩阵R所对应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R·w*=λmax·w*,其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w*为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能陕西水电有限公司,未经国能陕西水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2381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