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制备方法及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275058.3 | 申请日: | 2021-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0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 发明(设计)人: | 陈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峰 |
| 主分类号: | C04B22/06 | 分类号: | C04B22/06;C04B28/00;C04B111/27 |
| 代理公司: | 成都鱼爪智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308 | 代理人: | 兰小平 |
| 地址: | 571199 海南省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入 混凝土 耐久性 粉剂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制备方法及应用,涉及混凝土耐久性能技术领域。该混凝土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的以下组分:氧化钙25‑35份以及反应剂5‑15份;反应剂包括碳晶、活性二氧化钛以及活性二氧化硅。该耐久性粉剂通过催化自愈合链、呼吸疏气链、自养保水链、健合增强链以及应力调节链五大环链作用,全面改善混凝土的微循环系统,延长混凝土本体使用寿命,极大地降低后期维护成本,达到全面提升混凝土耐久性能的综合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耐久性能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一种以胶凝材料、骨料以及水按照比例配制而成。由于混凝土的各组成材料不均匀,水泥水化不完全以及水化时温差产生的热应力释放不均匀等因素致使混凝土内部不可避免地产生微裂缝等缺陷,水分容易侵入混凝土内部加剧钢筋腐蚀、容易促生碱骨料、碳化等不良反应,极大地降低了混凝土的耐久性。从目前应用情况看,混凝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地破环,混凝土普遍使用寿命达不到设计预期使用年限,基本依靠提前进入维修期勉强保证设计基准年限。每年因混凝土裂渗漏问题导致的损害,直接危及结构安全,给项目业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混凝土耐久年限低、使用寿命短、实用性较差,需要通过植入技术优化提高其适用性和使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其能够使得混凝土具有催化结晶、抑制和自修复微裂缝、疏排气体、保水内养护、增强增韧的良好性能,大大提升混凝土的致密性、抗开裂性以及防水抗渗效果,以此获得良好的耐久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的制备方法,其能够将耐久性粉剂中的成分混合均匀,使混凝土的水化反应完全,透气密实性较好,强度较高。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的应用,该耐久性粉剂可使水泥胶凝材料构成的混凝土具有良好耐久性能,使用寿命较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的以下组分:氧化钙25-35份以及反应剂5-15份;反应剂包括碳晶、活性二氧化钛以及活性二氧化硅。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的制备方法,将前述成分进行搅拌,且搅拌的速度为1500rpm-2000rpm,搅拌的时间为40min-50min。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的应用,将前述耐久性粉剂与水泥以质量比为1:(6-7)的比例混合配制。
本发明实施例的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制备方法以及应用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主要包括按重量份数计的以下组分:氧化钙25-35份以及反应剂5-15份;反应剂包括碳晶、活性二氧化钛以及活性二氧化硅。该耐久性粉剂植入混凝土中与水泥进行水化反应后,能够在混凝土的网状结构中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体填充空隙,阻水疏气,致密性提高,达到提高强度和防水抗渗的效果。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的制备方法,其可将耐久性粉剂的各成分混合均匀,进一步提升植入耐久性粉剂混凝土的性能。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植入混凝土的耐久性粉剂的应用,将其与胶凝材料中的水泥混合,提升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包括耐久性、防水性以及抗渗性。其中,原料在参与催化结晶自愈、呼吸疏气、自养保水、键合增强以及应力调节等五个环链组成的微循环系统后,能够全面提升混凝土的强度、韧性、抗裂性、抗渗、防水以及二次修复微裂缝的性能,耐久性较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峰,未经陈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50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