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浆浆料及预包浆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的再生混凝土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229321.5 | 申请日: | 2021-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453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 发明(设计)人: | 肖华祥;梁启荣;刘涛;唐范范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正强混凝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20/10;C04B20/02;C04B18/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浆料 预包浆 再生 混凝土 骨料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申请涉及再生混凝土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包浆浆料及预包浆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的再生混凝土。通过依次对废弃的混凝土块进行破碎、酸处理、包浆处理和筛选分级工艺,制得再生混凝土骨料。再用制得的再生混凝土骨料部分取代再生混凝土原料中的天然骨料,从而制得再生混凝土。由于经过酸处理和包浆处理的再生混凝土骨料表面较为光滑且强度较高,使得制得的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较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再生混凝土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包浆浆料及预包浆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的再生混凝土。
背景技术
随着废旧建筑拆除而产生大量的建筑废料,处理这些建筑废料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这些建筑废料对环境具有一定的污染。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建筑废料的再生利用,其中再生混凝土骨料的研究最为广泛。
再生混凝土骨料是废弃的混凝土块通过机械处理、化学处理、微生物处理等方式加工得到,再生混凝土骨料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骨料配制混凝土。但是在加工破碎过程中,再生混凝土骨料容易产生裂缝,使得以再生混凝土骨料为原料制备的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本申请提供一种包浆浆料及预包浆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的再生混凝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包浆浆料及预包浆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的再生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再生混凝土骨料预包浆的浆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再生混凝土骨料预包浆的浆料,所述浆料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水泥85~98份、氢氧化铝胶体2.3~4.7份、改性剂1.1~2.6份、渗透剂0.6~1.4份、高岭土8~13份、活性粉末17~25份、粘结剂3~5.5份、水145~168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泥在水中形成胶凝浆料,配合活性粉末提高浆料的的胶凝效果和致密度,有助于提高胶凝浆料对再生混凝土骨料上裂缝的填充效果。同时高岭土具有较好的粘性,有助于提高浆料的粘性,从而有助于提高浆料粘附在再生混凝土骨料上的稳定性。并且氢氧化铝胶体相较于体系中的胶凝浆料具有更好的渗透效果,氢氧化铝胶体对再生混凝土骨料上的裂缝缝隙进行填补,同时氢氧化铝胶体在碱性环境下表现为正电荷,而混有高岭土的水泥浆料整体表现为负电荷,因此氢氧化铝胶体对胶凝浆料具有一定的吸附效果,有助于胶凝浆料进入再生混凝土骨料上裂缝缝隙,从而有助于提高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强度。
另外,通过改性剂对浆料进行改性,有助于提高浆料对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包浆效果。并通过渗透剂提高浆料的渗透效果,有助于浆料对再生混凝土骨料上裂缝的填充,从而有助于提高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强度。粘结剂可以提高浆料的粘结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浆料包浆在再生混凝土骨料上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活性粉末为硅粉、花岗岩粉和水玻璃按照质量比(3~5.5):(1.3~3.2):1组成的混合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粉的颗粒粒径相较于水泥颗粒较小,使得浆料更加致密;同时硅粉与浆料体系中游离的氢氧化钙形成凝胶强度较高的硅酸钙水化物,有助于提高浆料包浆在再生混凝土骨料上的包浆层的强度;并且使得浆料更易进入再生混凝土骨料上的裂缝间隙,从而有助于提高浆料对再生混凝土骨料上裂缝的填充效果。花岗岩粉具有空间三维网状结构,性质较为稳定,有助于提高浆料体系的胶凝效果和致密度。水玻璃的强度较高且粘结力较强,有助于提高浆料对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包浆效果。同时硅粉、花岗岩粉和水玻璃按照一定比例复配后加入浆料中,由于三者在体系中的活性程度不一致,三者相互配合可以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浆料对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包浆效果。
优选的,所述改性剂为硅酸镁铝、硅酸镁锂中的一种或两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正强混凝土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正强混凝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293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